徐松石对我国地名学的贡献读粤江流域
原创牛汝辰
徐松石,民国年间多年从事大学的历史地理教学。他特别注意西南两粤民族史地的研究。他的力作《粤江流域人民史》(商务印书馆)一书完稿于年,出版于年,年再版。此书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作者在考证上所用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一个,乃从地理而推测历史,用地名以证实古代的居民”。徐松石在地名研究上其方法和成果对于现代地名学具有不可低估的科学价值。但在我国至今还没有文章介绍过,而日本的永井秋雄在七十年代就发表了《日本地名学的方向——徐松石“非汉语地名考证法”的效用》(载《地图》(日)、4),对徐松石的地名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把他的研究方法作为日本地名学的方向。因而我们今天实有必要为读者介绍此书。
一、关于地名结构——倒装地名
在地名结构的研究上,在比较汉语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名的倒装结构。所谓倒装,指的是地名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或修饰性词在被修饰性词之后。
1、南方的例装地名
他说南方的倒装地名实在触目皆是。我们平时看惯了,听惯了,不觉得什么希奇。但若稍加思索,便觉得这是世界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例如,广东台山有冲洋、冲云墟、洞华、洞美、冲华、冲柴、冲金山,其实应作洋冲、云冲墟、华峒、美峒、华冲、柴冲和金冲山。其他如都结、云敏、板良、陇燕、布邓、那怀、纳良、渠敏、岂旗等,都是倒装。两粤实在是一个倒装地名的大海。另外川康滇湘黔五省也有倒装地名。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1)这些地名都是壮人的名称,有壮语的意义,而没有苗瑶的意义。可见西南倒装式的地名似乎是壮人的原始制作,而瑶苗杂居壮地,将它采用。现时苗瑶的倒装语法每不完全,以修仁过山瑶语为例,村呼为朗,小村叫作朗当,乃是倒装。然而大村叫潭湖,就不是倒装了。可见苗瑶的倒装法国语化后极不纯粹。江浙福建古地名仍有倒装惯例,则表明瑶语古代广用到装。江西和湖南东部倒装地名也是古有丽今已绝无矣。(2)广东潮循地方古代虽有壮僚,但壮人数目必定很少。因为非但白话不流行于那边,而且壮意倒装地名非常稀少。江西和福建也是如此。可见这些地方古代最占势力的原是畲瑶。(3)这倒装地名之存留,在中国则包括四川、湖南、贵州、西康、广东、广西,在国外则包括泰国、缅甸、安南。可见凡是壮意倒装地名存留的地方,不是现时就是古时有很大的壮人势力。”
2、中国古代倒装地名
中国古代倒装地名见于北部各省的,以“城”字和“都”字为最多。如城父、城乐、城颖、城濮、城棣等,都卢、都匀、都掌、都梦、都梁等,他认为:“(1)此等倒装地名以西南为大本营,似乎甘肃、四川、陕南为最初的发源地,与蜀山文化的发源区暗合。(2)除川康滇黔两湖两广外,古时江汉北邻、淮水流域、山东河北地方亦为此类倒装语法之所及。可见远古壮人以四川甘肃陕西荆楚为根据地,一支向东行而入豫皖和山东河北,一支向南行而入滇黔两粤。鲁南和江浙皖南闽汕赣湘则为苗瑶盘踞;苗以迤西为众,瑶以迤东为多。他们古代也用特殊的倒装地名。(3)北方所发现的倒装地名,多数立于汉和汉朝以前。这事表明汉时留存在北方的壮人,不是向南徒去,便是完全同化于中原汉族”。他的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价值。
二、常见地名字及其分布的研究
徐松石是我国最早将语言地理学的方法运用于地名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研究了常见的地名字,特别是从地理分布上加以分析,并绘制几个常见地名字的分布图,也可称之为方言地图。如那、都、恩、古、禄(六、渌)、罗、云、黎等八幅地名集中分布图。他列举了很多带“那”字地名,如番禺的那都,新会的那伏等。他指出,在壮语里,这“那”字就是“田”,“那怀”就是牛田。“那”字地名,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均有,惟不及两粤之多罢了。“那”字有时写为“南”、“纳”,一部分。“罗”字“拉”字都是壮语的“田”。
作者分析了不同的地名用字之后指出:壮族地名有分类密集的现象。例如“云”字地名集中于同一地方。“六”字地名集中于广东的西部、南部和广西的中部、东部。“思”字地名集中地也与“六”字相同。“蒙”字地名集中于广西的中南部分。“黎”字地名集中于广东的中部、南部并广西的正东区域。“陇”字地名集中于广西的西南。“岜”字地名也是如此。“板”字地名集中于广西的西方。“喇”字地名也是这样。“弄”字、“者”字、“百”字的地名差不多全在广西的极西。“调”字、“博”字、“潭”字的地名则多在广东的极南。至于“良”字、“都”字和“古”字的地名,就除东江和北江的北段以外,粤江流域其他各地很普遍。
三、地名的比较研究
首先他以山东邛地附近的地名为例,认为“邛”字与粤江土著民族甚有关系。邛和筇通用,都是渠客切,音蛩。古西南夷有筇都和笮都。从前四川有邛州,有邛部县,有邛冻州。云南有筇川县。湖北有筑水。贵州有邛水县和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现在四川的邛崃山即古代的筇笮山和筇僰山。凡从邛从巩的字,多与古代或现今壮人的区域具有关系。很有趣的是古代山乐也有以邛字为名的地方。《说文》谓邛地在济阴县,按邛地即古邛城和邛国,古济阴即今山东菏泽市地。我们看见这邛城、邛国等字,便天然联想到西南壮族的地名。另外在邛地附近也有许多倒装的古地名。侧如都平县,汉立候国,在山东境。都昌县春秋齐邑,在今山东昌邑县西。都关县,秦置,在今山东濮县东南。又如汉城都县,在今山东濮县东南。汉城武县,乃春秋邛国地。汉城彳县,在今河北境。倘若我们承认倒装地名是西南壮族地方的特点,就不能不相信上列倒装地名的区域,在远古时代是与壮族很有关系的了。邛地附近有古倒装地名最显著的一个还是城濮,它是濮城的倒装。这古代东方的邛地和古代东方的濮地,与今日西南的壮人必有特殊的关系。
从地名的结构上,作者也作了比较,他指出:西南壮族喜用齐头地名。这种齐头地名,古代东方也多。句字、于字、乌字、馀字、零字便是当中的几个。如于陵县、于越、于潜县、于馀丘、句曲山、句吴、句客县、句章县、句无山,句阳县、句卢山、句馀山、句渎、句绎、句婴等。春秋时楚有于菟、句澨两地,均在今湖北境。又句字地名古代西南也有。像这样的东方齐头式地名,与今日西南土著民族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大约远古时代,苗瑶族的地名也是杂用齐头式的,如“伏那”,乃“对面田”之意,“伏陆”乃“对面山”之意,为壮语地名。
四、古代地名的演变——国语化
他认为远古东方土著部族的地名已经大半国语化了,因此我们看今日中国东部的地名只觉得他们是国语地名而不知道他们本是古代所谓夷蛮的地方。国语化的途径最显著的有下列几种:
(1)完全取消古代地名,而代以国语的名称。例如通志记周时东夷都邑,说戎都、戎城、夷都、夷安,都在山东境内。然而今日山东却没有这些地名了。
(2)将不能望文生义的地名,使之成为望文生义。例如:须朐乃古风夷地,不能以字而解释。周时改名须句,汉时改名须昌县,五代及唐改为须城,即今山东东平县治。每改一次,字面上便多一点意义。
(3)由例装改为顺装。例如春秋楚城父邑原是夷地,所以倒装。汉置父城县,故城在今河南宝丰县东,现名父城保。父城乃顺装式。
(4)由齐头式变为齐尾式。例如句吴改为吴国,句越改为越国。两粤板张、板莫改为板张村,板莫村或改为张村、莫村。古劳、古朗改为古劳墟、古朗墟,亦是如此。
(5)把土著音变为国语通名字。例如峺字,指两峒交界山峡间的小岭,塱字指江岸的平地,崠字指树木丛生的山野,这原是壮语。现在广东的大部分和广西的东南已经分别采用这些字为通名字。如良峒峺和凤凰塱。不久的将来,恐怕粤江流域的地名也会大量地国语化。
五、铜鼓地名与铜鼓出土
徐松石是我国最早注意到铜鼓地名与铜鼓出土的学者。他指出两粤铜鼓地名不少(湖南、贵州也有)。博白有铜鼓潭,廉州有铜鼓塘,钦州有铜鼓村,灵山有铜鼓岭,容县有铜鼓村,浔州有银鼓滩,昭平有铜鼓墟,平南有铜鼓村,曲江有铜鼓岭,文昌有铜鼓山。这些地名都是因为发现古代铜鼓而得。
另外还有徸牯考等章节都穿插着一系列地名研究。地名研究篇幅不下几万字。无论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当代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特别是他通过地名来研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开阔了历史研究、民族研究、地理研究及民族文化研究的领域,提高了地名研究的学术价值。此书在我国地名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徐松石的地名研究之作是我国地名学开始步入现代地名学的标志,因为他已将现代的科学方法运用于我国的地名研究之中,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徐松石简介
徐松石(-),广西容县长寿乡泗把村人,曾任上海崇德女子中学校长并担任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华东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是中国壮学研究先驱。他从年起,即对东南亚民族史开始研究。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他先后深入我国西南各省、深入苗瑶壮寨进行考察。年,他写成了第一本学术著作《粤江流域人民史》,由中华书局出版,立即被日本的学者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此书当时在国内也是一本见解独特的抢手的学术著作。年,他的另一本著作《泰族僮(壮)族粤族考》出版,获得了当时全国级的学术著作奖。
年,徐松石先生从上海移居香港,后来又移居美国,继续深入研究东南亚民族史,用句他自己的话说“已经作了多年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工夫”,陆续出版了《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日本民族的渊源》、《百粤雄风岭南铜鼓》。他用中文、英文同时写作,好些著作具备两种文字订成一本。国际上有个跨国的研究所——远东民族史研究所出版一套东南亚研究系列丛书,其中有一批就是徐松石的历史系列著作。年,他已80多岁,还出版了《华人发现美洲考》上、中、下册。这套书(中英文共版)在全世界发行,用不可辩驳的史实、画图、照片,用中国岭南铜鼓上的舞蹈花纹和北美印第安人土著的民族舞蹈完全相同,用北美印第安人的关于洪水的民间传说和中国岭南关于洪水的民间传说完全相同、用北美洲的地名和族名和中国的地名相同、印第安人的捡祖先骨第二次安葬与中国南方的捡骨葬相同等等,证实了北美最早的移民是中国古老的人种。这个论点开始得到历史学界肯定。主事东南亚研究所的宋哲美教授收到华侨读者来信说:阅读《华人发现美洲考》如梦初醒,盛赞我祖先对历史文化贡献之伟大。
徐松石先生的历史著作记载和考证出许多独特的鲜为人知的东西,如为南蛮的蛮字正名。古代称南方人为“南蛮”,此蛮字有“野蛮”、“不讲理”、“不开化”的意思。据徐松石考证,“蛮”字古代无虫字底,读闽、蒙……等音中间有“言”,表明南方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两边从“系”,表明南方人古代发明养蚕会纺丝。这些全是文明的东西,至今广东话(粤语)说小孩子为“细文仔”的“文”字,即古音的“蛮”字,但我们并不认为“细文仔”是“小蛮子”。后来加个“虫”字底,也不是贬义,大禹的禹字,中间就夹个“虫”。至于日后转化为“野蛮”,那是“以讹传讹”了,蛮字原意有伟大的意思。
年6月14日,侨居美国加州的徐松石仙逝,享年一百岁。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