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河水流下古镇遗珠明清繁华商贸水运之镇

白癜风规模化治疗 http://m.39.net/pf/a_6185586.html

  

“黄荣昌”屋顶的明瓦设计。李佳摄

邓屋坪民居书院。李佳摄

  岑屋门楼。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门楼平面呈长方形,面积20平方米,面阔4米,进深5米,硬山顶,前后檐吊天花,门有门当,石灰岩门墩和木门,屋顶镬耳山墙。该楼是曲江保存的唯一镬耳山墙门楼。 李佳摄

  编者按

  城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在商品化、地产化的浪潮中,一些上了“年岁”的古建筑遗存下来,经历着岁月的洗涤,它们诗意高远,写尽生活和趣味。在粤北韶关,大山大水蕴藏着多处古建筑,如同散落的珍珠,本报即日起推出《寻找粤北古建筑》系列报道,到各县(市、区)挖掘、发现古建筑,领略其文化、艺术、历史等价值,还原城乡发展、社会变迁的脉络,敬请读者垂注。

  “居宅小院,店号铺张,货如轮转,商贾云集……”在位于北江上游的曲江区白土镇,若能道出往昔此情此景的,莫不是杂居于此的老居民。如果想要细细掀开这座小镇的故事篇章,还可以“对话”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老街、码头、宗祠(岑氏宗祠、邓氏宗祠)……在水泥“森林”密布的今天,它们异彩纷呈,宛如“遗珠”,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文化风貌,也阅尽了家长里短,市井百态。日前,记者慕名来此,拂尘拾粹,寻觅白土镇保留完整的古建筑,“聆听”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讲述这座有着多年历史,明清繁华商贸水运之镇的往事。

  前店后仓一段繁华

  青瓦木房,河岸码头,眼前宽阔的北江河水蜿蜒而过。这是宁静的白土老街,在曲江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禤细贤眼里,故事可以从这里说起。

  “老街东北面是著名的‘虎榜山’,明代知府周叙改名为‘回龙山’,又是古曲江二十四景‘回龙鱼笛’,下游20里是‘白沙烟艇’所在地。”禤细贤说道,白土依山傍水,北江河在镇东面由北向西南流过,航道有20多公里,自宋代以来,这里水运商贸就十分发达,被誉为北江的“黄金水道”和“北江鱼仓”。

  大山大河迎来了商客,诞生了码头,也聚集起南来北往的人们。

  在清代中期,一条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河边街依水而筑,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一座座陈旧的杉木房,是前店后仓的商铺,繁衍世代,相望北江。

  由水路而上,穿过原关帝楼旧址的石阶路,可见长约米,宽约60米的旧商铺,它们多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这些是临街商铺,原来都很热闹,有卖土特产、糖烟酒、有做纸、做陶瓷的。”禤细贤如数家珍。

  然而,行走其间,却人烟罕至,大门紧锁,铺外柴垛凌乱,只见一间宝号为“黄荣昌”的老屋肆意敞开,老式电视传来悦耳歌声,70岁的屋主黄儒明,面对“不速之客”的造访,指向了大厅墙上一幅牌匾“祖屋大事记”,徐徐道来老宅的“生平”。“这里有多平方米,现在已经没人住了,始祖是我的父亲,他从佛冈到这里做布匹、成衣生意,年买下了这间老屋,我也在这里出世。”

  建造于清代的祖屋,可见时光的痕迹:大门是广府樘栊和客家元素的“牛栏杆”,防盗实用,厅堂有八卦天井,瓦顶以玻璃瓦采光,房屋构造以杉木为主,结实耐用,印证着“水浸千年松,搁起万年杉”的民间建筑谚语,屋内可谓冬暖夏凉,前店后仓的格局,还可沿梯而上,堆放货物。

  “以前没有汽车、货车,都是用船运货,龙归、马坝的农副产品都运来这里,白土的商家收购了就运下广州等地。”追昔抚今的黄儒明说,解放后,店铺陆续收归国营,加上陆路兴起、水运没落,白土的商船逐渐消散,老街坊们搬离到马坝、韶关等地,白土老街日渐萧条。年,他们对祖居进行了简单修缮,也制作了祖屋简介牌匾以供纪念。

  码头旧踪风貌犹存

  因水而兴,因水沉寂,除却老街,码头更是白土繁华商贸水运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位于河边街19号北江河西岸的关帝楼码头,是白土地标性的码头之一,曾在关帝楼码头摆渡20余年的水上人家邓美兰,如今已在河边街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这处曾与她朝夕相处的码头,建于清代,坐西向东,码头总长11米、宽4米,共有25级台阶,最上一层是供客商装卸货物的平台。上层平台西面7米处是一座牌坊式“忠字楼”,它的原址是一座关帝楼,码头也以此得名。年折旧建新,才改为“忠字楼”。

  “以前这个码头,有很多人坐船过河耕田,我们一天要摆渡很多趟,数不清了,全都靠人工来摆。”在她的叙述中,静谧无人的码头,又令人浮现了大小船只往来,商贾川流不息,叫卖声此起彼伏的画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修建的白土北江大桥投入使用,客渡式微,作为祖祖辈辈打渔、摆渡维生的疍家人,邓美兰也随之停下了繁忙的脚步,却不曾离开熟悉的码头。

  在关帝楼码头下游50米,同样是一处清代码头——衡昌码头,它坐西向东,码头总长12米,最上层平台,供客商装卸货物;下游50米的公昌码头,也建于清代,每级台阶表面都凿有菱形的小槽(防滑),码头的右侧是一条沿着台阶铺砌的石水槽……

  “明清时期因为白土商贸水运发达,建有8大古码头,民国时在此设乡,建有大型砖瓦结构的农贸市场,是当时商船往来交易集散地。”禤细贤说,虽然码头如今搁置下来,却保存完整,记载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巍巍宗祠文化存根

  繁华的商贸水运,不只是为白土带来一时的富庶,也滋养着这里的祖祖辈辈。在南来北往的过客身后,这里有一处处联结着宗族、血脉、亲情的宗祠,成为白土的文化存根。

  来到中乡村委会的邓屋坪邓氏宗祠前,亲力亲为考究、普查文物的禤细贤介绍,这一清代建筑,坐西北向东南,总体布局前后共三进,两天井相隔,天井两则为过廊,廊设有门通往厢房,青砖墙、硬山顶,前檐为卷棚式天花板式结构,面积平方米。

  他感慨道,宗祠是文化的记忆,有着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它的上厅梁架是2柱15檩条式结构,中厅为抬梁式结构,5举架;上堂为15檩条式结构,设有神龛;后设有1米宽房通往后院,后院有天井4平方米,宗祠设有房12间,天井主要是采光,聚财,四水归堂。”

  禤细贤不仅对白土的古建筑如数家珍,也以文化学者、文化部门负责人的身份,着手以“明清繁华商贸水运之镇”主题,为白土镇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

  “目前,我们在制定《白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整治和历史建筑不协调的建筑物,重建关帝楼和修缮河边街、岑屋门楼等历史建筑,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普及古建筑知识,留住村镇的‘根’。”他告诉记者。

  如今,禤细贤对白土充满了希冀,计划通过申报工作,恢复河边街的商贸街区、开展北江河水上观光等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表演项目等,辐射周边观光项目,如牌坊村、许志锐故居等等,期待以合理利用与发展的方式,让这个“遗珠”遍布的明清繁华商贸水运之镇,真正重现光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