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始兴推进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通讯员卢燕明屈青青谷雨时节,行走在韶关市始兴县的乡野,山林间不时传来“布谷布谷”的鸣叫声,仿佛是在催人春耕;田野里农民驾驶农机,抢抓农时春耕春播,一群白鹭时而田间觅食、时而碧空翩飞,俨然一幅“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即白鹭)扑扑趁春晴”的暮春田园图景。始兴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粤北粮仓”,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始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超过总耕地面积的80%。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5.9亿元,同比增长8.7%。从“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浈江位于珠江水系北江干流上游,始兴县太平镇斜潭村车头坪小组地处浈江沿岸,村里多亩农田却是典型的“水边旱”。“我们这村的地势高,守着浈江水却浇不上地。”村民肖庆富说,由于缺乏配套的引水设备和灌排设施,村里长期都是“靠天吃饭”,遇上涝灾或旱灾,动辄颗粒无收。去年,始兴县将斜潭村车头坪小组列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修建了电力排灌站,将浈江水引上了高地,还修建了田间道路和灌排渠道,汛期能及时排涝,旱期可以引水灌溉。站在新建的灌溉水渠边,望着绿意盎然的稻田,肖庆富不禁感慨:“全村人盼了多年,这多亩农田终于喝上了浈江水,现在‘旱涝保收’了,大家伙种粮的积极性都高了许多。”始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电力排灌站42座,各类灌排渠道超过公里,田间道路超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超过处,基本解决了“水边旱”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幅提升了抗灾减灾能力,去年始兴同时遭遇了超50年一遇的龙舟水和极端干旱天气,全县的粮食产量却不降反增。”从“撂荒地”变成“高产田”在始兴县澄江镇2亩的连片水稻种植基地,日前刚刚完成了春播春种,放眼望去,秧苗青青,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弃耕的撂荒地,杂草丛生。“我们村的耕地由于缺水,加上田块分散,种粮效益本来就低,也没人愿意掏钱去引水修路,村里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渐渐就成撂荒地了。”家住种植基地旁的黄老先生说,“以前不敢想高标准农田,能引点水进来就不错了,没想到村里这片撂荒多年的耕地,今天还会变成绿油油的稻田。”始兴县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耕地整治工作紧密结合,把具备条件的撂荒耕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重点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农田公共基础设施上,通过田块平整与适当归并、建设排灌设施、修建田间道路、配套电力设施等措施,大力改善提升耕种条件,推动撂荒耕地整治和开发利用。近两年,全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超过1.2万亩。据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始兴县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并重,除统一规划建设田间路网、水网、电网、林网外,还同步开展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基本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从“靠人力畜力”变成“靠机械动力”在始兴县顿岗镇的油占优质稻种植基地,农机手林永强正熟练地操控着插秧机在平整的水田里来回作业,不一会儿,水田里就均匀插满了绿茵茵的秧苗;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穿梭,有条不紊地为新栽的秧苗进行喷肥施药作业。经历了从牛耕到机耕转变的林永强告诉记者,以前田块零散,机耕路又小又窄,农业机械进不来,犁田耙田靠耕牛,农资搬运靠人力,“以前两三个人起早摸黑,每天最多也只能播种1亩地。现在我们打田、育秧、播种、施肥、打药、收割全部机械化,熟练的农机手一人一机每天可以插秧50多亩地。”据了解,近年来始兴县通过送农机下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等方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全县培育1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总动力超过23万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2%,其中机耕率达99.02%。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始兴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流转租金平均每亩提高元以上,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明显增强了。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近11万亩,土地流转率超过了50%。据了解,始兴将抢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机遇,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今年计划完成2.4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始兴从“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冯小静校对

赵丹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8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