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为何是黄仲则的异代知音不过是命运同

引子:

乾隆四十八年的春天,因生计债务所困,黄仲则抱病离京,至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家中时,他病情加重。自知时日无多,黄仲则拿出纸笔,想留下些什么。除了家人之外,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诗稿了。黄仲则向来落落难合,独与洪亮吉相交十八年,所以,他将家人与诗稿都托付给了洪亮吉。留下遗书后不久,黄仲则闭上了双眼,这一年,他三十五岁。他知道洪亮吉会将自己的诗作刊印发行下去,但是,他不会知道,一百多年后,有一位文人,通过这些诗作,成为了他的知音。这位文人的名字叫做郁达夫。

即便是在名家辈出的民国时期,郁达夫的小说、散文等作品依旧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其文章体裁中,最为同时代文人学者所称道的,还当属他的旧体诗。短短的数十载生涯,郁达夫有近首旧体诗传世,其中不乏精品,可谓数量与质量并存。郭沫若认为郁达夫的旧体诗,比他的小说要好的多。著名艺术家刘海栗亦评价到:

讲到他的文学成就,我认为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

无论时人对当时的旧体诗人如何评价,郁达夫始终在第一阶梯。民国时期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多数文人都曾系统的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底蕴犹存。这般文化背景,郁达夫能获此盛誉,足见其旧体诗成就之高。

纵观郁达夫旧体诗,能够轻易发现,其作品的技法、意象群、以及艺术风格都与黄仲则极其相似。对此唐弢看得很清楚,他曾言:

“达夫先生是黄仲则的爱好者,他的诗受黄仲则、龚定庵影响最多”。

自从少年时期读到了黄仲则的《两当轩集》,他便沉浸其中、反复诵读揣摩,对于黄仲则的理解与偏爱,恐怕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郁达夫了。

他曾感慨:“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此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两当轩集》的精神与情感的内核。

在小说《采石矶》中,郁达夫以黄仲则为主角,同时也是以黄仲则自比。在《沉沦》、《离散之前》等小说中,黄仲则的名字、诗集、诗句也屡屡出现。似乎百年前逝去的黄仲则,如同至亲好友般,一直陪伴在郁达夫的左右。

黄仲则有诗“十年走尘中,高唱无人赏”,生前他感叹没有知音,但郁达夫足以称的上黄仲则的异代知音了,无怪与郁达夫同一时期的易君左等人,都将其视为“现代黄仲则”。

我认为,郁达夫对这位前代诗人有着如此契合的共鸣,不仅是源自对黄仲则诗作的喜爱与学习,更是因为他从黄仲则诗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贫士生涯总可怜

1.自幼丧父,童年孤苦

乾隆十四年,黄仲则生于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四岁那年,他的父亲黄之掞因病去世,由此他与哥哥黄庚龄、母亲过着清寒的生活,后随祖父回常州读书,十五岁那年,他的哥哥又去世了,之后黄仲则更显孤苦。

郁达夫同样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诗书家庭,其父尚在时,还能教书行医,补贴家用。自三岁那年,他父亲因肠胃病去世后,郁达夫与母亲的生活便十分艰难,常常因为吃饭和学费而发愁,后来回想起,郁达夫直言是“饥饿的恐怖”。

这种童年经历,令郁达夫变得脆弱而又敏感。极其相似的童年身世,使得郁达夫更能通过黄仲则的文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在《关于黄仲则》中郁达夫说道:

感动得我最深的,于许多啼饥号寒的诗句之外,还是他那种落落寡欢合的态度。

当读到黄仲则诗作之时,旁人会产生同情与怜悯,而郁达夫,则会想起自己的那段孤苦的岁月。

2.少年成名,怀才不遇

孤苦,并不能掩盖他们的才华。

黄仲则九岁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便技惊四座;十六岁应童子试,于三千人中取得第一;二十三那年,黄仲则与数十位文人于太白楼宴饮赋诗,他一身白衣,站在日影之下,顷刻间就写下数百言的七古,众人见诗,大为叹服,皆搁笔不写,从此黄仲则在文坛声名大振。

郁达夫同样有着过人的诗才,其《自述诗》有“九岁题诗惊四座”之句,此缘于他读私塾时期对诗词的喜爱及大量诵读。此后进入新式学堂、远赴日本留学,他也没放下对子史经集的学习,勤奋和天赋,使他的诗才得到进一步增长。日本著名汉诗学家服部担风便对郁达夫十分看重,被其视为忘年交,这在当时的日本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同样享誉盛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便是他的《沉沦》,此书一出,轰动国内文坛。

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之才学却不甚匹配。

黄仲则屡屡落第,之后任过武英殿书签官,但却是做一些誊书抄字的工作,任务繁杂、地位不高,后来他干脆辞却不做。

郁达夫生在山河飘摇之际,因此他一直有着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抱负与志向。年,当听到国内举行招收外交官、高等文官的考试时,他匆匆由日本赶赴老家富阳,积极备考,然而踌躇满志的郁达夫,却考试失利。为此他曾悲愤的写下“俊逸灵奇宰相才,卞和抱璞古今哀”之句,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对于后来的教书生活,他也十分不耐,因为这并非他志趣所在。郁达夫曾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在他的小说中体现无遗,《采石矶》中他所写的黄仲则怀才不遇,其实是在说自己,郭沫若亦言这部小说是“夫子自道”。

3.疾病缠身

在黄仲则和郁达夫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与“病”有关的语句和意象,这并非特意为艺术而渲染悲凉忧郁的意境,而是他们确实一生为疾病所困扰。

黄仲则从小就体弱多病,其恩师邵齐焘时常为他的身体担忧,曾在信中言“伤其贫病伶仃……其体弱多病”。对黄仲则健康影响最大的就是肺病,二十来岁的时候,他便“气喘喘然,有若不能举其躯者”,最后他也是死于肺病。

郁达夫亦从小体弱多病,在日记中,以及与好友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及过自己的疾病:

我还长不到12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

这次肠胃病,持续一年有余,令他的身体留下了严重的病根。此后离家求学,他又患上了肺结核、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我认为这也是郁达夫作品风格压抑颓废的重要原因。徐志摩讽刺他的做文章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实是没体会到那种被慢性疾病困扰的折磨,所以此话有失偏颇。

相反,郁达夫却能对黄仲则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塞翁得失原难定,贫士生涯总可怜”,郁达夫这一句感慨,可谓二人最贴切的人生写照。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酒与“色”

他们二人,都是各自时代特立独行的名士,名士自然离不开酒与色,此处所说的“色”,是指佳人红颜。

翻开《两当轩集》,时常能够见到黄仲则的醉酒之态,如:“醉时欲碎珊瑚树”、“苦酒倾百升”之句。

黄仲则曾有过两段记忆比较深的恋情,一段是与表妹的初恋,一段是于扬州风月场所认识的歌女。为此,他曾留下许多缠绵悱恻的情诗,诸如《绮怀》组诗、《感旧》组诗;寓居京师之时,黄仲则“颇为狭斜游”,也就是时常狎妓,但其情真挚。

郁达夫同样嗜酒如命,与他交好的许多作家,都提及过郁达夫爱酒,郑伯奇曾回忆:“他常常喝得面带微醺”。其诗中也多见“且将杯酒尽”、“且傍锦瑟醉如泥”之句。甚至在旅途的交通工具上,他也要拿出酒来喝。

至于郁达夫的感情生活,就更为丰富了。与他有过爱恨纠葛的佳人屈指难数,如原配夫人孙荃、红颜知己王映霞、在日本求学时的女友、在印尼的妻子何丽有,这些是有名的。而他出入烟花柳巷、秦楼酒馆所结识的风尘女子,虽无法得知姓名,却也有不少。

郁达夫沉溺酒色,部分原因是其人多情感性、风流意气,这从“三月烟花千里梦,十年旧事一回头”等真挚追忆情人的诗句亦可看出,此种性格与黄仲则一般无二。

另外,郁达夫身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其心中一直怀着舍身取义的伟大志向,可现实令他失望,才用这种方式麻痹自己。

郁达夫《钓台题壁》曾有一联十分有名的诗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此虽是他酒色生活的写照,但整首诗却能略窥他沉溺酒色背后的原因,试看全诗: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首联说他不会因为担心身体健康而放弃喝酒,所谓的佯狂,其实也是发泄悲愤的掩饰,看似假,其实是真。颔联既是指酒色生涯的风流浪荡,亦是指担心连累友人。

后两联,则是抨击时局,当时五位有识之士遇害,所以他呐喊天作孽,“鸡鸣风雨”则是运用《诗经》的典故,暗喻社会动荡、黑暗。最后一联,感慨悲哭无用,并用鲁仲连义不帝秦讽刺那些卖身求荣的小人,其中的悲愤忧思的情感,令人敬佩。

黄仲则所处的“康乾盛世”,大兴文字狱,并以考据之学,淡化士人为百姓疾苦呼喊的意识,朝堂多是粉饰太平之作,故而,黄仲则结合自己处境,揭露底层百姓生活的诗作,被排挤忽视,这也造成了他寄苦闷于酒色的行为。

郁达夫亦是这般敏感细腻之人,感同身受下,自然是知道这种悲愤无力,需要疏泄的心情,正因为如此,所以黄仲则饱受“耽酒好色,其才虽美,其人不足重”之非议时,他却能认识到这是诗人的气质。

枉抛心力作诗人——郁达夫对黄仲则诗作的学习

郁达夫诗学黄仲则,此有目共睹,在当时已是共识,前文有所提及,下文将具体分析郁达夫是如何学习黄仲则之诗的:

1.对黄仲则炼字的学习

旧体诗短小精悍,讲究在有限的篇幅表达更多的情感,需“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近体诗创作极其讲究炼字,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跟茎”正是言作诗之炼字。有些诗人能够炼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字”,黄仲则便尤爱炼“立”字。

“立”虽在前人诗作早有出现,但在黄仲则诗中尤为凸显,他屡将此字作为情感的承载点。如“为谁风露立中宵”、“悄立市桥人不识”、“绝忆水晶帘下立”、“水西桥下立多时”。一个“立”字,道尽了孤独与痴。

对于这一点,郁达夫理解的很透彻,并且将“立”字灵活的炼于自己的诗作中,如《夜归寓舍值微雨口占》“细雨小桥人独立,三更灯影透林微”一句,读着便能感受一种孤独从四面袭来,仿佛看见郁达夫站在小桥之上,于斜风细雨中静默。此后他又有“明月小桥人独立”之句,同样塑造了一种孤寂的意境。

郁达夫的“立”与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句不一样。晏几道体现的是惆怅、无奈的意境,而郁达夫和黄仲则一样,表现的是孤独、痴,他们二人诗中,其往往以“夜”来映衬这种意境,如黄仲则的“中宵”、郁达夫的“三更”。并且晏殊此句摘自前人,是偶然为之,并非刻意的炼字。

2.对黄仲则诗句的化用以及化用技巧的学习

郁达夫之所以被认为诗学黄仲则,亦是他对黄仲则诗句有许多化用之处。如《除夜有怀》中的“此生难了是相思”化用了黄仲则《秋夕》中的“此生无分了相思”表达了一种多情却辜负的无奈。

再如《晓发东京》中的“升沉莫问君平卜”化自于黄仲则《酒垆杂感·其四》“升沉不用君平卜”。《汉书》曾载君平善卜,郁达夫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失望,对前程的灰心。

“化用”技法是黄仲则的拿手好戏,他的《绮怀》、《感旧》等情诗,正是因为巧妙化用李商隐《无题》,从而因袭了其感伤之美。郁达夫同样学习了这一创作技法,多处化用黄仲则之诗,以及前人之诗,如他的《论诗绝句寄浪华·其五》“明月扬州廿四桥”,则是化用了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月”。且其化用能自出机杼,故为人称道。

3.对黄仲则“鹤”、“秋虫”意象使用的学习

黄仲则的好友洪亮吉曾在《北江诗话》中说其诗作“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因为黄仲则经常使用鹤、秋虫等意象来承载自己心中的苦楚。其著名的《杂感》中“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赠别沈子孟》“鹤送三更泪,蟾悬万里光”皆是蕴含了这种情感寄托。

极其相似的困苦人生,使得郁达夫深刻感受到了他诗中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因此他亦频繁在自己的诗中使用。如其在病中所作的名句“剧怜病骨怜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将自己比作秋风中的病鹤,摇摇欲坠,但是却挣扎着在风雨中振翅飞翔,将其“生非容易死非甘”的矛盾心理与处境展现的极为透彻。

再如《秋宿品川驿》中的“虫语凄清砧杵急,最难安置是乡愁”,郁达夫用秋虫之鸣,来衬托自己漂泊羁旅的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其中情感,与黄仲则之诗如出一辙。

一首好的诗作,其背后定然是真挚的情感给予支撑,诗发自于心,源自于生活。正是因为心灵情感的契合、生活经历的相似,提笔落字之时,郁达夫才会无形中受到黄仲则诗作的影响。

结语:

郭沫若说郁达夫:“他似乎很喜欢的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在学他”

这番评价只是看到了表面,没看到郁达夫的内心深处,他不是“有意”学他,而是“无意”活成了他,因为他们本就是同一类人。

若只是单纯的喜欢黄仲则之诗,同情他的人生遭遇,那定然是不能称其为知音的。郁达夫对于黄仲则的理解,既是从其诗作的文学层面、艺术层面,更是透过诗中展现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去理解黄仲则。

通过字里行间的所描述的孤苦童年、怀才不遇、贫病交加、以及借酒色自遣的哭笑悲欢……,郁达夫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活在清代的自己,而他,又似乎活成了现代的黄仲则。这些在他的行为举止、旧体诗作品都得以体现。命运同归、诗文相应,所以时人称其为“现代黄仲则”、是黄仲则当之无愧的异代知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