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家长必须搞清楚的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
近期,一首由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作词的儿歌《中国字中国人》唱遍大江南北。从精心遣词设句的歌词里不仅能够体会到书协主席的良苦用心,同时多少也能够感受到汉字书写对于少年儿童的重要性和难度值。
的确,写好汉字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都算是人生第一道坎,毕竟写得好能让老师不叨叨,甚至夸两句的孩子还是极少数的嘛。汉字为什么会这么难写呢?比较其他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难写源于两点。一是结构性,二是复杂性。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结构性中国汉字经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最终定型,在书写工具简牍、纸张和毛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由笔画上下连接左右穿插的方形结构。正是这样的结构,产生了对笔画形态的美化要求和对结构整体的合理布置和天然的美的要求。简单说,就是笔画要横平竖直,笔画之间还要间隔适当、比例协调。复杂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笔画繁多。考你一下,汉字笔画最多的字有几画?汉字一共有多少字?提供两个数字,画和个,没错(头条可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脑袋嗡嗡的。当然啦,这是极端数值,事实上常用汉字也就个左右,汉字的平均笔画是繁体字16.1画,简化字10.3画。与英文单词比较一下,英文单词是由字母横向排列组成,字母之间就是个顺序关系,而且每个字母最多两笔完成。而汉字要把十个笔画以各种各样的关系安排到一起,足可见其复杂性。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两个特点,使得汉字的书写要想实现工整、美观,着实不容易啊,需要一定时间的专门学习和练习。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所以,国家教育部在年、年和年相继出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旨在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目标和要求是:小学三年级硬笔楷书达到规范和工整,同时开始毛笔的楷书临摹。六年级硬笔楷书完成行楷学习,同时完成毛笔楷书的初步创作。九年级完成硬笔行书达标,同时毛笔完成对名家名帖的临摹并认知书法的审美价值。(说实话,这个目标和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中小学生不经过大量时间的专门学习和练习是无法达到的)
另外,相关部门还将卷面打分制度引入各级考试之中,专门规定:如果考试卷面不整洁,书写不美观、不规整要酌情扣减1-10分。
这样,一方面促进,一方面扣罚,双管齐下,按理效果应该不错吧。
但是,可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书法教育进学校,要求达到的目标其实很不低哦。一面想要普遍提高书法水平,一面又不想专设课程从而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书法教师资源十分匮乏,同时又缺乏统一的书法理念和官方教材。所以这么些年以来,应该说书法的学校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然而,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巨大的书法需求由于在学校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催生了浩浩荡荡的校外培训班、讲座,网络视频课堂,甚至书法学校,一个无比巨大的校外书法培训市场逐渐形成。而且同时,据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全国八十多所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书法相关专业,学位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都有。但到今天,学校书法教育的师资缺乏问题显然并没有解决,倒是这些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大都流向了市场培训机构。
为什么当初说好的书法教育进校园却催生了校外培训大发展呢?根本原因在于三点:
一,书法规范化教育理念并没有形成。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古人的书法传授是师徒式的、封闭的、经验式的,各自为战门派分立。今天的书法进校园,不可能一个学校一个样,需要把古人的书法归纳整理形成统一的书法理念之后才能步调一致。举例来说,楷书有欧颜柳赵四大家,以哪家为主?还是统统都学?贯穿四大家的楷书理念是什么?
二,书法教育模式与学校应试教学模式的天然矛盾。我们说书法是一种文化艺术,而且是与一般的艺术(音乐或舞蹈等)不太一样的一种形式。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工业化应试模式,集体统一学习,量化指标考核。把这两个拧到一起总会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矛盾。
三,不能区别实用书写和书法艺术的不同。书法进校园的初衷是提高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体现在考试卷面上的效果就是工整和美观,不是要学生们在考卷上写出不同风格的欧颜柳赵等等各种不同风格的楷书。那么,为了达到考试卷面书写要求,作为学生,写好标准的硬笔楷书、行楷和行书,任务不就完成了嘛?你书法写得再好,它也用不到考试答卷中啊。
简单说,就是还没有找到书法教育进校园的最合适的方式。想要用提高中小学生整体书法水平的方法解决硬笔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和难题,有点方法和目标不太对路的疑问。
好了,我们分析了汉字难于书写美观的根源,也分析了书法进校园的教与学的矛盾以及书法理念的缺失问题,接下来我们针对性地阐述几个观念性的问题,希望对中小学生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书写与书法的不同很多人是不能区别书写和书法的,认为是一回事,其实区别还是蛮大的。明清时期,把官场文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写字体称作“馆阁体”,追求方正、光洁、乌黑和大小齐平。但是,这种字体却遭到大多书家的诟病。如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牵手雷同”,还有“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清。周星莲)”。那么,这样的批判对不对呢?当然不对。古人其实是把文字书写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社会功用和艺术化追求混为一谈了。今天我们考试要求的硬笔书写规范化不就是古代的“馆阁体”的要求吗?你在考卷上把字写得跟印刷体一样,你觉得老师会扣你的分数吗?不会吧,我觉得他(她)恨不能给你加分。
所以,书写的要求是规范、整齐和美观,目的就是让人易于识别,传递信息时没有异议。而书法的追求是个性美,是情感和意趣的表达。考试答卷完全属于书写范畴,工整规范就好,书法就不必了。
二,毛笔与硬笔的不同古人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而今天我们学生的主要书写工具是各种硬笔。传统书法是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则是毛笔书法的硬笔化而已。二者的差异一个在于字体大小,一个在于笔画的表现力。虽然说,学好毛笔书法则硬笔书法也不会差,反过来,学好硬笔书法则毛笔书法未见得能写得好。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写好硬笔书法,是没有必要从毛笔书法学起的,直接从硬笔开始就行。如果确实对书法有兴趣,在硬笔之外再去下功夫学毛笔书法。
三,临帖学习与规律性掌握的不同传统的书法学习方法是临帖,就是不断地模仿,从模仿中体会字帖中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和气韵风骨。现代的书法教学(尤其是楷书)比较注重结构分析,认为楷书就是用规范的笔画一步步组合成偏旁、独体字,再到合体字,组合的方法就是间架结构(结字原则),是遵循视觉审美规律的。
另外一点,楷书学习之后要着重强调有楷书到行楷和行书的实用性转化。一笔一划的楷书虽然整齐美观,但并不是我们的正常书写方式。很多孩子学习楷书书法一段时间之后,换到平时写字写作业还是老样子,问题就出在转换上,要加强引导。
最后总结一下:中小学生的书法学习首先要把毛笔与硬笔分开,其次要把实用书写与艺术书法分开,然后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汉字的结构造型规律的把握而不是一味地临帖模仿。如此这般,不说事半功倍,起码不走弯路。
中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关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乎个人能力的培养,关乎考试成绩的提升,对于每个孩子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鉴于目前书法理论的不完备以及教学手段的各式各样,还有教学师资的良莠不齐,作为学生家长就得下下功夫,了解一些书法相关的基本理念,从而为孩子的书法学习掌掌舵,把把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