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斤江水注略考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王成组认为郦注最后五卷分散的支流,构成相当完整的鬱(今简称郁)水与溱水两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西江、北江两水系。易于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郦氏没有把郁水列为一条主水,而只在卷三十六温水的一节中叙述。这样就埋没了他掌握岭南最大水系干支流的巨大意义。同卷的存水、卷三十七的浪(音银)水、卷三十八的漓水,以及卷四十的斤江水,也都是郁水的支流。北江也是分散在卷三十八的溱水和卷三十九的沤水中,而溱水被称为入郁。郦氏收集到这一系列广泛的资料,没有能突出结合成南方大水系,整理还不够成熟。[1]
上图摘自《中国河湖大典》珠江卷
斤江水,杨守敬的《水经注图》标注“斤江水”出越南龙编,即斤南水。“斤南水”指左江干流全段,包含左江上游越南段的奇穹河及中国段的平而河《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斤员水”亦称“斤南水”,“斤南水”在一些古籍中也写成“斤湳水”或“斤江水”。卷三十八“斤南”在南壮方言中是指“吃水”或“喝水”的意思。韦福安认为不管是“南”、“湳”还是“临”,其壮语读法只是南北壮语方言读音之区别而已,但都是表示水或江的意思;关于“尘”与“斤”二字,它们在古汉语中读音相近,由此推断,“临尘”就是“尘江”或“斤江”。越南北部地区历史上曾称为“北芹”,若把“芹江”理解为“从北芹上面来的河”,似也符合常理。“尘”、“斤”、“勤”、“芹”都是壮语的音译,表示“上面”或“天上”之意。八卦中的“乾”也是指“天”,据查证,原来天叫“乾”,来源于壮族古鸡卜卦中的“天”卦,壮语“天”字的音译也写作“乾”。直至今日,骆越后裔的壮族都信仰“天”,“天”的发音为“then”,“then”发音与“乾”、“神”相同,“天”的发音“thεm”跟“仙”的发音也相近。因此在壮人心目中,信仰“天”,即是信仰神仙(创世神或保护神),神仙住在天宫。由此可知,“临尘”或“斤南”也就是天上的河流的意思。[2]
秦.象郡地缘结构图
由郁林郡向南对接的交趾郡是郁江的南源“左江”。郁江在中越边境地带有两条上源,遵从“坐北朝南”划分左右的原则,西北方向的这条上源被命名为“右江”,东南方向的这条上源被命名为“左江”。其中源出广西、云南、越南相接之地,西南方向流淌的右江,因长度优势被认定为是郁江地理正源。其地区中心为在红色革命期间,爆发过“百色起义”(又称“右江暴动”)的百色。但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左江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却要更大些。左江的地区中心为汉名“临尘”的广西崇左市,归属于越南的这部分珠江流域便是左江的上游。这部分归属于越南的左江上游又可分为两支,包括指向越南高平省的“平江河”(中国称水口河),及指向越南谅山省的“奇穷河”(中国称平而河)。总流域面积约为1.15万平方公里,在整个左江流域中占比约36%。两国在左江上游的边境分割点,就是著名的“镇南关”(现名友谊关)。(上述图文摘自温骏轩:越南的前世今生与南交州三郡,地缘看世界-02-:59)
交阯龙编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越南北宁省仙游县境。属交趾郡。相传有蛟龙盘编津之间,故名。东汉建安中至南朝为交州及交趾郡治。约隋时迁至故城西四十余里。[3]
郁林领方县,古县名。领,又作岭。汉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西南古城。属郁林郡,为都尉治。三国吴改为临浦县。西晋初复旧。南朝梁、陈为领方郡治。[4]
临尘县,古县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两汉属郁林郡。后废。一说秦时曾为象郡治所。[5]但韦福安通过古代文献法考辨认为汉代经略岭南时所设的行政区名多以当时当地民族俗称的山川名命名,用壮语解读“临尘”二字的意思,可确定汉象郡府治临尘县就是建在“斤南水”、“硃涯水”和“侵离水”汇合处岸边的县城;文献考辨结果可确定“斤南水”、“硃涯水”、“马雚水”、“侵离水”分别对应当今的河流为“左江(包括左江上游平而河)”、“水口河”、“右江”、“明江”,因此,临尘县较为准确的方位地址应该是在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而不是在崇善县。另外,从古骆越的分布地域范围和西汉时期“交趾刺史部图”看,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龙州城正好是连结古代郁江流域与红河流域两大骆越区域的中心地和两大流域的水上交通枢纽,拥有汉代设置临尘县较为理想的历史条件及自然地理环境。[6]鉴于相关古代文献记载的模糊性及相关考古依据的匮缺,临尘县故城地望姑且存疑。
[1]王成组著,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商务印书馆,.07,第页
[2]韦福安:汉象郡府治“临尘县”方位地址的文献法考辨——花山古都“临尘县”的人类学系列研究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4]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5]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6]韦福安:汉象郡府治“临尘县”方位地址的文献法考辨——花山古都“临尘县”的人类学系列研究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