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村巴江河畔的岁月痕迹上
岭南古村|从蓝田到独树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蓝田村坐拥众多由开采石灰石而形成的清澈池塘,青山翠绿,景色宜人。远山如黛,层峦叠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蓝田村,这个隐藏在赤泥镇西边的古老村落,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历史记忆。村庄坐落在九曲巴江河畔,被连绵的群山环抱,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汇聚成河,与巴江河水一起,见证了这里世代的繁衍生息。
蓝田村的名字,或许源自于它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宜耕种,为村民们提供了丰饶的粮食和蔬菜。而村子周围的青山绿水,则像是天然的画卷,将这个古老的村庄包围在其中,使得这里充满了诗意和梦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描述的是蓝田的美景。每当夜幕降临,月亮高挂在天空,洒下柔和的月光,照亮了整个村庄。那珍珠般的露珠在草叶上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当阳光照射在蓝田的土地上,那些耕种的田地和蔬菜园地就像是一块块翡翠,散发出勃勃生机。
蓝田村的村民们过着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他们种植庄稼,饲养家禽,打渔捕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而村子里的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民居,则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蓝田村的故事和历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民居被修缮和保护,新的建筑则在不断地出现。而村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现代文明和科技,享受着更加便捷的生活。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蓝田村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古老的记忆和历史依然被珍藏在这里,而新的故事和历史则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个古老的村庄,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和历史。
门户之处的美丽村庄。蓝田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拥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节孝留芳牌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历史上的妇女节孝美德,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年,蓝田村这个耕读传家的古老村落,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取消了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并创办了一所新的现代化小学校。
具有民国特色的校舍和门楼,为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抹现代化的气息。
在静谧的村落中,只有一位老妇人在学校前的空地上晾晒衣物。当被问及这所学校何时停止运营时,她回答道:“我嫁过来时,这所学校就已经关闭了,我从未在这里读过书。”当被问及她的孩子是否在这里读书时,她回答道:“我的大女儿似乎在九几年时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由此可见,这所学校在年之前仍然开放着。
学校已经变得破败不堪,门楼里堆满了柴火,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传承知识而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就像抱薪者一样,将火种代代相传。我们国家曾经有超过90%的人口是文盲,但现在,我们的技师和工程师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这离不开那些始终坚持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人们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我对他们抱有深深的敬意,这也是我来到蓝田村这个颇具名气的老学校的原因。
沿着这条风光旖旎的乡道继续向西前行。
经过了七十年代那座规模宏大的纺织厂区域。
曾经的万人大厂已经辉煌不再,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旁边的技工学校仍然在为纺织行业培养着新一代的精英。
鲤塘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家七十年代的小卖部,它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变迁和发展。
在这个村落里,红白事、年节以及端午重阳清明等重要场合,都有在祠堂开设伙食,享用祠堂饭的传统习俗。为了满足这一习俗需求,祠堂内一般都搭建有一个厨房,供村民们准备和烹饪食物。
鲤塘村地处偏远,却因一张照片上的美景令我神往不已,最终踏上了寻访它的旅程。
祠堂、古榕、风水塘和更楼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岭南古村落代表作。在这个画面中,古老的祠堂屹立于村口,见证着村落的历史与传承;古榕树则枝繁叶茂,为这片土地带来勃勃生机;风水塘波光粼粼,寓意着村民们对风水的重视和信仰;更楼则坐落在村子的一角,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些元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岭南古村落画卷。
我在榕树的荫庇下徘徊了许久,与热心的村落老人聊天,他还主动为我赶走了跟随的狗。在闲聊中,我向他询问了前往某地的路。
位于村尾的这个祠堂,曾在七十年代作为一家水松塞厂,为广州大部分地区供应暖水瓶塞子。
在珠三角经济腾飞的早期,由于缺乏资源来建造厂房,村落中的祠堂、会堂和饭堂这三大场所常常被因地制宜地借用为厂房。
走了一段弯曲的河堤,顾名思义,九曲河堤几乎没有超过百米的直路。
在这一带,有大约十个以骆姓命名的村落,而门口坑是其中最西边的一个。
花都骆氏中涌现出了晚清八大名臣之一的骆秉章。骆秉章逝世后,被授予太子太保的封号,地位相当于国师级别。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他可以被视为国家级别的干部。为了表彰骆秉章的贡献,慈禧太后御赐在华岭村建造了骆秉章家庙,这使得各个骆姓村落之间关于骆秉章故里的争议得以结束。
在晚清时期,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力量。晚清八大名臣都与湘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骆秉章担任湖南巡抚,而曾国藩因母亲去世而回家丁忧。在骆秉章的手下,曾国藩得到了很多帮助和支持。骆秉章不仅出资出力协助曾国藩办团练,还积极推荐人才,使得湘军得以壮大并最终成就了曾国藩的大名。在太平天国起义中,有三位首义六王直接死于骆秉章之手。在大渡河击败石达开的战斗中,骆秉章的战术运用使得清朝得以彻底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站在晚清的立场上看,这一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
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红砖村屋,倒映在水塘中,显得格外迷人。这里就是莲塘,也是最大的骆姓村落。
古村落的美景以水面的倒影和错落有致的建筑为最佳。
莲塘村拥有数量众多的骆姓祠堂,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与骆姓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印记。
骆氏大宗祠骆氏大宗祠在村子的东边,有两个其他姓氏的家族,他们也各自拥有自己的祠堂。
莲塘村虽然居住着众多的人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环境显得有些杂乱无章。
继续向西前行,我们进入了三水区芦苞镇的管辖范围。
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村落,它那美丽的倒影在清澈的水面上荡漾。这就是被誉为国家级古村的—长岐。
这棵百年古榕的气根生长得如此肆意妄为,如果不将它们缠绕起来、固定住,它们就会把道路都挡住,使人们无法通行。
沿途的村落都展现出了它们独特的魅力,但游客们似乎更喜欢聚集在名声在外的长岐村。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游览这些古村落的游客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中老年人为主,反而是年轻人占据了大多数,其中还有不少女孩子在拍照并发布在抖音等社交软件上。这些软件实际上对于推广古迹和古村落旅游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村落环绕着一座小山岗而建,位置已经非常接近北江。在没有修建芦苞水闸之前,这里经常受到水患的侵袭。因此,选择靠山而建村落是为了躲避水灾的影响。
长岐位于芦苞涌和曲河的交汇处,这里有着极美的河堤绿道。沿着这条绿道,我们可以前往另一个国家级古村——独树岗。
“花都一碗汤,三水一棵菜”,这句俗语所描绘的独树岗,是蔡氏单姓的聚居地。这个地方幅员辽阔,河网水塘密集分布,尽显水乡的独特韵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美丽的村居倒影,以及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它们在四处皆可欣赏到。
独树岗拥有小镇般的格局。当你从老墟街出发,眼前会突然变得开阔,这就是独树岗的中心。这里最重要的古迹——蔡氏大宗祠、洪圣庙和秀清公园,都围绕着风水塘和广场而建。
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在关门前滚进祠堂里。看祠老头背着手,钥匙哐哐响,他从容地踱步过来,说道:“不用急,慢慢看,我等你的。”
旁边的衬祠曾经被改建为公社建筑,现在已成为文化中心。
这座祠堂的三路三进三开间设计,显示出其超乎寻常的宽敞和大气,比一般的祠堂要宽大许多。
在祠堂旁边,坐落着民国时期建造的秀清公园。秀清这个名字,源自于开村始祖的名讳。
这座充满民国风情的村落公园,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渊源,成为了独树岗最为著名的景点。
看守洪圣庙的看祠老头耐心地等待我参观完洪圣庙后才关门。这时,他的老伴走过来,笑眯眯地安静地陪着他回家吃饭。
独树岗的洪圣庙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彰显着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洪圣和妈祖是两大海神的代表。据看祠老头介绍,洪圣庙供奉的海神和河神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影响力。拥有海神庙的村落通常在过去从事着大规模的海贸生意。
在游览过程中,我与看祠老头聊起了“花都一碗汤”的茶塘洪圣庙,以及“一碗汤”石湖村的汤廷光主持修建芦苞水闸的事迹。我建议老头如果有时间,可以抽空去“一碗汤”看看。
然而,老头感叹道:“后继无人啊。”他说,每天都有几拨游客来参观,需要他接待和介绍,几乎全年无休。虽然他守着“三水一棵菜”,但其他地方都没有时间去走一走、看一看。
独树岗的名字寓意着这个村庄在开村之初,曾经有一棵大树位于山岗之上。这座村庄的格局真是优美,两棵百年的黄葛树守卫着庙台,大树底下成为了独树岗的社交中心。
在折返离开独树岗的时候,我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前往了一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村庄——白土村。
这个静悄悄的村落,偶尔能听到从屋内传出的电视声音,以及飘散的饭菜香气,却见不到半个人影。
夜幕已降临,距离花都地界还有二十多公里,我急匆匆地赶往地铁站,想要搭乘公交车。然而,沿途的村居依然吸引着我驻足观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