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东莞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木鱼歌、赛龙舟、麒麟制作、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茶园游会、东莞莫家拳。
东莞千角灯
千角灯一门集纸扎、绘画、剪纸、刺绣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东莞的方言中“千角灯”与“千个丁”发音相同被寓意“百子千孙”的福旺之灯。
因为它历史悠久体积庞大制作工艺精湛,千角灯堪称为“千古一灯”,如今它不仅是东莞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朵绚丽奇葩。
千角灯是千盏灯的灯,即一盏灯里有一千个角、一千盏灯之意,取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迄今为止在我国民间工艺中,千角灯仅见于东莞,而目前东莞仅存三盏千角灯,其中,最大的一盏悬挂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示厅作为“镇厅之宝”。
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分灯顶、灯体、灯柱、灯带、灯尾五大部分。灯顶部分主要是用铁丝扎作八条立体彩龙的骨架和圆形的大宝顶。灯顶八大角上有八条立体呈腾飞状态的彩龙,八角中每个角有三条灯带垂下。灯带从上往下分为八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图画。
张树祺是千角灯抢救制作的主要成员之一,掌握千角灯的全部制作过程。他自小随父张金培学习扎作技巧,年在父亲指导下参与制作千角灯。父亲的临终嘱托,让张树祺担起了千角灯的传承重任。年5月,张树祺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东莞仅存的三盏千角灯中,有一盏由张树祺独自完成,另有一盏由张树祺父亲带领张树祺一起完成。
千角灯茶园游会
茶园游会,以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东岳庙为依托,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八日举办,主祀东岳大帝,配祀关公等神祇,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系岭南地区流存至今、影响深远的传统庙会,史称“茶山东岳会”或“三月赛会”。因茶山古称“茶园”,民间习称为“茶园游会”;又因其以游神赛会为主,当地也称之为“走(跑)菩萨”。
据明清以降的史志记载,茶园游会源于东岳信仰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大抵形成于明朝,发展于清代,鼎盛于民国年间,距今至少有多年历史。
茶园游会实践区域主要在茶山旧城寨内林屋一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范围扩大到茶山17个村社,影响遍及东莞全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
游会历时四天,由茶园游会理事会统筹组织,各村社轮值筹办,推选执事和管事负责活动具体实施,民众同心协力,男女老少各有分工。茶园游会集东岳信俗、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技艺为一体,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写照。该遗产项目不仅促进了社区、代际、族际之间的文化对话,维系着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认同。
茶园游会木鱼歌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沐浴歌”,属弹词类曲种,唱时多用三弦伴奏,旧时木鱼歌多由盲人所唱,故民间又俗称“盲佬歌”。是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其在东坑及东莞地区的曲艺曲种。广东的木鱼歌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明末南海人邝露(-)的《峤雅》。其书卷二《婆侯戏韵效宫题寄侍御梁仲玉》有云:“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曾作《东官书所见》诗(注:东官是东莞古称),词云:“摸鱼歌未阕,凉月出林间”。“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成书于康熙十七年()的《广东新语》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其歌之长调者,如唐人《连昌宮词》、《琵琶行》等,至数百千言。以三弦合之,每中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曰‘摸鱼歌’。(卷十二《诗语·粤歌》)”可见,木鱼歌在莞邑流行历史可溯达多年以上。
木鱼歌主要流传于广东白话地区,但莞邑尤盛。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东莞岁朝……寻常瞽男女所唱多用某记,其辞至数千言,有雅有俗,有贞有淫,随主人听命唱之”。木鱼歌很多直接唱东莞人,唱东莞事,唱词题材根植社会、市井。如:《金山信》有:“粤东莞邑中堂属,李氏奴身赤滘(注:今属望牛墩)人。娶得奴奴为结发,世居原是望牛墩”。《花神托梦》:“奴身北栅陈门女,家立东偶近海滨”。
建国前,莞邑民间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木鱼歌艺人弹唱,以为助兴。木鱼歌受众多为妇女。解放前,东莞、东坑妇女绝大多数不能入学,目不识丁,却往往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是从艺人唱的木鱼歌得来的。妇女们一边做饭或一边做手工,一边听、唱、诵背木鱼歌,往往很快记熟,入迷者常因此而烧焦米饭。民国初,东莞著名篆刻家邓尔雅有《东莞竹枝词》记述:“南音体例若弹词,书熟刚同饭熟时,从古稗官能化俗,家家解诵摸鱼儿”。
木鱼歌有很高的文学、历史、民俗和音乐价值。年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史》上提到“广东最流行的木鱼书。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花笺记》和《二荷花史》,其中《花笺记》被称为第八才子书……。”不仅在国内文坛享获盛誉,也深受国际文坛的重视。早在年和年,先后由英国学者汤姆斯(PerterPerringThomas)、德国学者幸辜尓慈(Dr.HeinrichKurz)分別译成英文和德文本,在西方国家出版发行,受到德国的歌德高度赞誉。东莞民谣有云:“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由此足见木鱼歌在当时社会、市井的盛行和影响。
年,木鱼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木鱼歌莫家拳
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到广东时,先传到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给东莞县火岗村(今惠州伙岗村)的莫达士、莫定儒、莫清骄等人。经过他们的互相切磋,变化发展,便形成了莫家拳。随着第一代传承人莫达士、莫清骄来到与伙岗村毗邻的东莞桥头镇传徒授艺,之后,东莞桥头成为莫家拳的重要传承地。
经过近年的传承,莫家拳现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练4套,桩法5套,传承至今仍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也是莫家拳历代传人与桥头镇政府重视保护和传承的结果。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莫家拳发展一度停滞,但莞、惠人习武的传统,特别是对莫家拳的喜爱,使得仅凭拳师口耳相授也被保留了下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家拳重焕青春,年桥头镇政府大力倡导恢复桥头镇全民习拳,在桥头文德中学举办莫家拳武术班。年桥头镇再次从上而下组织开展“莫家拳进校园”,在全镇13所学校全面开展“莫家拳进校园”体育教学,万人齐学莫家拳。
东莞市文化馆落实“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桥头莫家拳进校园”,也进一步推动了桥头莫家拳的传承发展。
莫家拳龙舟制作技艺
龙舟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宽广。而今是东莞市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区。中堂制作的主要为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
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为:选底骨(龙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制作时间为6、7天。中堂制作的龙舟,设计精心,尺寸准确,用料上乘,结实、威武、流畅,工艺精湛,非常受民众喜爱。
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精细,自成一家,所制龙舟风格独特,极富象征意义,深受珠三角水乡乃至西江、北江流域民间的喜爱,年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鼎盛时中堂镇造船厂就有10间,年造船量近条,数量上为全省之冠,远销东南亚。
中国是龙之乡,也是龙舟之乡,龙舟竞渡有数千年历史。龙舟是龙之化身,龙舟是龙舟竞渡的载体。龙舟制作不仅关系竞渡的比赛,更关系到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龙舟制作技艺赛龙舟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由此可见,东莞龙舟盛景由来已久,而且在珠三角地区颇有名气。至今,全市10多个镇街年年举办龙舟文化节,其中沙田镇、中堂镇先后于0年、年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龙舟之乡”称号,麻涌、沙田等镇的龙舟队多次在国际性业余或职业比赛中夺得冠军。推动东莞龙舟文化发扬光大,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群众生活、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推进“四个拓展”,进一步弘扬东莞龙舟文化。
赛龙舟寮步香市
明清时期,莞香、莞草与莞盐是东莞的三大名产,尤以莞香名气最大。
“寮步香市”历史悠久,有近千年的历史,主要以销售莞香而闻名。寮步镇属丘陵台地区,靠近寒溪河畔,河涌交错、水路发达,交通便利,为莞香树的生长与香料贸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与地理条件。
莞香在寮步成行成市,莞香业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支柱。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各地香农将其产的各种不同品质的沉香,运至寮步加工之后,打上莞香的招牌出售。
从寮步码头运出的莞香,一是品质好,二是数量大。再加之各路香商、药商、香客、文人雅士、才子佳人慕香而来,云集于寮步香市,使得牙香街终日人声鼎沸,香气缭绕。
寮步之所以被誉为“香市”,得益于借助既近原材料产地,又近港口的地理优势而形成全国香料贸易的中心,本土香料经广州、香港远销珠三角地区、内陆城市以及东南亚等地,与广州花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并称为“四大名市”而扬名天下。
全盛时期,各方商贩云集,贸易繁忙,曾形成庞大的专业售香街区,其中一条叫牙香街,是当年香市的集市所在地,街名沿用至今。
香市盛时“岁售数万金”,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香商以祭拜香业神隆重开市,香农入市前先祭山神。大宗香品外运,时常在寮步码头举行仪式,众商家点燃整棵香木,面向南海祭祀海神。
寮步香市的形成、兴盛和经久延续,体现了“香”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影响至香港、香山(现中山)、香洲(珠海)、北京、苏杭等地,对外更远至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是研究“海上香路”的重要范本。
近千年历史中,香市的开展吸引众多外商前来中国购买商品,中国商人也得到海外销售莞香的机遇,一来二往使得中外文化得以交流,文化间相互吸收彼此长处,双方都形成了更有特色的文化,香市的发展也为寮步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香市文化从未被历史所遗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及重要意义。
寮步香市于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寮步香市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
莞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源于土木,融于自然,塑于工匠,成于天意。年11月,广东省东莞市申报的“莞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莞香制作技艺指的是东莞市大岭山镇香农世代相传的沉香生产制作的传统技艺,主要包括种香与育香、采集与加工两大部分。不仅工序繁多(约30多道),而且时间跨度长(十年甚至几十年),正因如此,莞香凝聚天地五行之气,尊为香类极品,居众香之首,虽物微而位贵,一直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所推崇与追慕的对象,历经千年而不衰。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特产,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据史书记载,莞香在唐代时从国外传入,到了宋朝已普遍种植于广东各地,尤以莞邑为盛,但自有莞香名世以后,就彻底艳压了其它地方的香料。明朝时莞香已驰名海外,东莞也形成了莞香收购、加工、交易一条龙的完整链条。清朝时莞香更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据清《贡摺》和《贡档》记载,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记载了十批次,可见莞香已然成为皇家贵族们的喜爱之物。
莞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广泛应用于香料、医药、工艺品雕刻等领域。
年的《中国药典》规定,沉香的含油量超过10%便可入药。莞香(沉香)作为珍贵中药材,是十大广药之一,其性微温,味辛、苦,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对于治疗腹泻、胃寒有明显疗效。
莞香树结出来的香脂有特别的香气,香农们等莞香树生长六七年后,把它连根挖出,加工成块状出售。传闻中莞香的洗晒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怀中,以换脂粉,香中极品“女儿香”也由此而得名。
莞香制作是广府地区的优秀传统艺术,凝结了广府人民的劳动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宝贵精神,其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历史载体,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
廣府文化创意研究所,致力于研究、保护以及传承广府传统文化,莞香具有深厚的广府人文价值,其背后蕴藏着广府人民的美好意象,廣府团队在未来必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艺术特色,以创意设计的方式,将莞香重新融入大众生活,实现“民艺重返民间”的企业宗旨,构建广府民间新式美学。
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麒麟制作
彩扎(麒麟制作技艺)是东莞地区融手工、剪纸、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一项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流传于东莞清溪、石龙等地,并以清溪的“高华麒麟”制作最为出名,其作品曾热销到港、澳、台等国内多个地方以及越南、新加波、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7年,麒麟制作技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称为“彩扎”。传承人黄素明、黄志成。
麒麟制作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
麒麟舞是一种以麒麟为造型舞蹈的表演艺术,广泛分布于东莞市山区片、丘陵片和埔田片村镇里。珠江三角洲麒麟舞以东莞最为鼎盛,东莞麒麟舞,历史悠久,舞麒麟在当地习俗、信仰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年春节、新居落成、迎娶新娘等都舞麒麟。而东莞又以山区片乡镇最为普遍,麒麟舞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年,麒麟舞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称为“樟木头舞麒麟”。传承人蔡玉财、黄鹤林。
麒麟舞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