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征求意见,中心城
近日,《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市水务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其中提出,到年,广州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年一遇;到年,广州具备防御西、北江年型洪水及北江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心城区具备防御年一遇潮位能力。白云湖问题:20年间全市不透水面积增加3.3倍规划中透露广州目前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尚未完善。珠江流域防洪体系为“堤库结合”,上游大藤峡水库、潖江蓄滞洪区等骨干工程均在建设中。广州辖区内工程体系主要由堤防和挡潮闸组成,目前中心城区堤防达标率较高,外围相对较低,全市堤防达标率78%,其中海堤达标率65%,江堤达标率87%。城市化改变产汇流格局加剧城市内涝。与0年相比,年全市不透水面积增加3.3倍。池塘、湖泊占填降低了城市自然调蓄能力,城市“硬底化”更是使得雨水的下渗量和截流量下降,径流系数增加。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导致暴雨中心向高度城市化地区转移,短历时强降雨频次增加62%。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匹配。广州市部分建成区地势低洼,高程在8.0m以下面积占城区总面积40.3%。目前中心城区55个排涝片中仅有18片设置有排涝泵站,且部分设备破损、老化严重,使得排涝设施的运行效率低。汛期若突降暴雨,再遇洪潮水位顶托,易造成“水浸街”。增城大封门水库目标: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年一遇规划提出的防洪(潮)标准是:中心城区——近期至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年一遇。远期至年,广州具备防御西、北江年型洪水及北江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心城区具备防御年一遇潮位能力。副中心城区——南沙区涉城市开发联围,防洪(潮)标准年一遇;不涉及城市开发的联围,防洪(潮)标准50~年一遇。外围城区——番禺区涉城镇开发联围,防洪(潮)标准年一遇;不涉及城镇开发的联围,防洪(潮)标准50~年一遇。其它外围城区,防洪标准50~年。新型城镇——防洪标准20年一遇。此外,规划广州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20~年。措施:“千涌通百川、三江护安澜”具体措施方面,规划按“千涌通百川、三江护安澜”总体布局,构建广州市洪涝安全网,其中内涝防治能力提升是规划重点着墨之处。“三江”——珠江流域防洪工程布局西江、北江、东江,主要经两涌一河、平洲水道、顺德水道以及东江北干流进入广州,与珠江广州段交织成三角洲水网,由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入海。根据《珠江流域综合规划》《珠江流域防洪规划》,西、北、东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均为“堤库结合”。规划透露,目前西、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但尚未完善,大藤峡水利枢纽预计年底完工,潖江蓄滞洪区年底开工建设。广州市应按照珠江流域防洪布局,积极支持、配合珠江委、省水利厅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与“百川”堤防工程形成完整防洪工程体系,使广州市具备防御抵御北江年一遇洪水、年型洪水的能力。“百川”——广州市域防洪(潮)工程布局广州条防洪河道,由30条流域防洪河道、90条区域防洪河道组成。30条流域防洪河道分为两类:一是“三江”过境洪水行泄通道,包括沙湾水道、蕉门水道等;二是行泄广州本地洪水为主且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骨干通道,如流溪河、增江、珠江广州段等。90条区域防洪河道同样是广州本地洪水骨干行泄通道,但其流域面积小于平方公里,当九大区域发生强降雨,区域防洪河道中下游可能发生漫堤并造成大范围受淹,属于广州本地洪水灾害。全市规划新建堤防8.5公里、重建15.7公里、加固.8公里。重点完善珠江河口海堤、珠江广州段堤防、东江北干流堤防、两涌一河堤防。市规划河道新开1.5公里,河道整治.01公里;新建6座骨干河道沿线调蓄湖,总容积83万立方米;完成17宗小型水库以及茂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扩建水库5座。重点挖潜存量水库调蓄能力,优化水库调度规程,动态管控汛限水位、预泄腾空库容;加快推进南大、大封门水库扩建,牛路、沙迳水库新建工程。“千涌”——广州片区排涝工程布局片区排涝体系用于防御本地暴雨造成内涝灾害,由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三类工程性措施组成,并与流域、区域防洪工程体系相衔接。根据全市各区降雨特性及河流、管网分布,全市可划分成为个排涝片,“千涌”即条内河涌,是各排涝片区的涝水行泄通道,起排除本地雨水功能。全市整治排涝河道条,总长公里;挖潜24座调蓄湖、新建33宗调蓄设施,新增调蓄容积万立方米;新建泵站座、改扩建63座,新增流量立方米/秒,17个排涝片区调整为“集中抽排”模式。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上一篇文章: 学习笔记丨广东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加快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