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经济文章擦亮北江明珠

白庙社区是东城街道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打造的示范亮点之一。通讯员供图

走进清城区东城街道白庙社区,夕阳正缓缓嵌入山腰,晚霞倾洒于北江碧波之上,随着和煦江风泛起涟漪,岸边民居错落有致,江面游船鱼羹正烹。近处,白墙亮瓦的游客服务中心里陈列着印有古色古香“白庙”标志的文创产品和渔获;不远处,游客陆陆续续地穿过市民公园和儿童综合乐园,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古韵共新村一色”的渔舟唱晚图。

白庙社区是东城街道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打造的示范亮点之一。今年,东城街道依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年)》以及《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做好北江水经济文章,擦亮北江经济带品牌,规划打造“东城段北江经济带”。

“东城段北江经济带”文旅开发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划分为白庙渔村、黎塘鲸鱼尾片区和石板乡农会产学研基地三个片区,拟分为三期建设。依托白庙渔村,东城街道将建设脚步延伸到船厂旧址和渔人码头,围绕北江打造“一带、三段、三核、十景”空间布局,开发峡谷观光、游船体验、乡村旅游、主题游乐等旅游产品,培育“文旅+”综合生态圈,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文旅商深度融合、业态高度集聚、品牌影响力大、消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集群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黄玉熹通讯员梁畅宇黄嘉颖罗秋明

立足实际

打造渔旅特色社区

白庙,依山傍水,并无耕地,其前身是清远氮肥厂职工群体与江边渔村村民形成的聚落。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白庙就把氮肥厂的经验、老一辈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老一辈渔民的疍家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白庙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志强介绍。

为破解土地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白庙社区发扬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立足历史条件,依托北江资源,牢牢把握“党建+生态+旅游”的发展主线,因地制宜发展“靠水吃水”的渔家特色产业,打造出“新型渔旅特色社区”的党建示范品牌。

社区整合有限的土地发展民宿和特色餐饮,优化码头等设施,发展游船经济。目前,白庙拥有自主经营餐饮店12间、民宿2间、商铺12间,游船13艘,月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户均收入10万余元。

“美化”建设

开展精细化风貌提升设计

为进一步提振区域亮点,东城街致力于将白庙的岭南渔村古韵与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相融合,美化渔村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和服务水平。

目前,东城街聘请专业团队对整个社区开展精细化风貌提升设计,保留文化底蕴,融合时代发展。

首先是修旧如旧,和谐建新。在进行修缮时保持原有建筑轮廓不变,通过增加符合当地特色的民俗饰品,强化在地建筑的整体风貌特色,保留其空间肌理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风貌。同时,对新改造立面的建筑注重新旧和谐结合,确保风格统一。

其次是交通梳理,设施优化。社区计划全面整合打通东西走向的步行流线,修缮西岸码头,新增东岸码头,开辟新水路航线,水路与步行系统形成环形的游览线路。同时,新增登山观景线路,改变原有单一游览线路的现状,并对部分建筑适当改造,获得入口空间和较好的步行通道,增加客容量。

最后是遗址精修,资源盘活。社区对现存的盐关、氨水池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保护建筑进行结构加固,沿袭传统工艺再现传统元素,辅以龙船坞等文化建筑再现传统文化风貌和疍家生活场景。修缮后再利用场地举办“鱼干节”等公共文化活动,盘活潜在资源,激发社区活力。

规范管理

营造浓厚文旅商业氛围

为了营造更好的文旅商业氛围,进一步将白庙打造成区域文旅综合体的“标杆”项目,获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多客流量,东城街助力白庙推行规范化管理体系。

按照计划,社区将牵头组织各船主定期召开行业规范会议,调整游船轮值制度并推出散票销售,减少游客流失实现多方共赢。同时,社区与飞来寺签订飞来寺船舶票务代理业务,与水上乐园、卡丁车场地达成合作,实现收入和客流双增长。

在基础设施方面,社区将重新规划停车位,增设太阳能路灯,实现路灯全覆盖并落实专人维护,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并通过招商引资增加集体收入。社区“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完成,斥资修建污水处理改造工程,聘请专职保洁员并设立多点位垃圾收运站,确保社区和江面环境卫生得到保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6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