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国务院政策吹
全国防汛工作即将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一般指7月的下半个月到8月的上半个月)。7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目前已从防汛责任、预警研判、转移避险、抢险救援、救灾救助等5个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防汛责任要突出实。进一步夯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督促各地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包保责任。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新京报记者陈琳摄
预警研判要突出准。每一次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水文部门要科学精准地监测预报,各级防指要组织跨部门联合滚动会商,精准研判风险,及时发布预警,做到应急响应的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防汛应对工作。
转移避险要突出早。加强监测预报,提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果断地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做到“三个坚决转移”,也就是达到预警阈值时坚决转移,发生险情异动时坚决转移,险情不能准确判断的时候坚决转移,切实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抢险救援要突出快。根据雨情汛情的特点,针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确保快速反应,一旦发现重大险情,能够迅速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抢险救援,做到险情灾情早发现、快处置。
救灾救助要突出细。督促各地及时统计灾情,快速下拨救灾物资和资金,细化受灾群众的安置方案,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要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社会救助,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同时要加强卫生防疫,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
周学文介绍,在强化救援队伍能力方面,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了水域救援力量4.3万人;森林消防队伍统筹了人赴13个省份前置备勤,就近就快地投入救援。同时指导地方与驻地中央企业的支、8.7万余人的工程抢险力量进行对接,做好随时抢险救援的准备。
7月4日,河北石家庄,主汛期将至,为提高防汛抢险实战能力,当地救援力量在开展防汛综合演练。翟羽佳摄/ICphoto
近年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抢险队伍配备了无人机、动力舟桥、砂石自动打包装袋机等先进适用装备。在14个重点省份部署了直升飞机30架,支持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5个省市建造了7艘大型工程抢险救援船,主要承担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水上搜救、工程抢险、调度指挥等任务。
同时,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9座储备仓库,储备了总价值34.28亿元的中央防汛抗旱和救灾物资。最近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3.48亿元的中央防汛抢险救灾物资采购计划,进一步补充更新中央防汛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
焦点1
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群众救助情况如何?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地遭受极端强降雨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部分地区交通、电力、通信中断,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周学文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因洪涝灾害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9万人次,目前,受灾群众绝大多数已返回家园,还有约1.2万名受灾群众仍居住在政府安排的集中安置点,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保障。
针对极端灾害情况,将从几方面做好救灾救助工作。周学文说,包括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将灾情报出来;督促指导灾区各级部门进一步落实抢险救灾包保责任制;强化汛情灾情分析研判,提前组织人员转移避险;及时将救灾物资发放到位;保障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焦点2
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有什么特点?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介绍,全国自3月17日入汛以来,平均降水量为.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7%,为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降雨呈现出南北两条多雨带的特点,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在北方,辽河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全国平均气温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7℃,这也是历史同期第二高。6月我国平均气温21.3℃,较常年同期偏高了0.9℃,为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6月25日,河北省、河南省分别有90个和29个国家气象站气温达到或超过40℃,其中河北的灵寿县达到了44.2℃,为今年出现的最高气温。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新京报记者陈琳摄
南方暴雨过程多,落区重叠。入汛以来,共出现了1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别是5月以来有11次,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落区高度重叠。
降水强度大,极端性明显。广东、广西两省份降水量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特别是5月21日至6月21日华南龙舟水期间,广东、广西、海南岛中东部累计降雨量普遍有到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到毫米。
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暹芭”较常年初次台风登陆的时间偏晚、强度偏强,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局地对流强、台风外围出现多个龙卷的特点。“暹芭”台风残余环流先后影响了16个省(区、市)。同时,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灾害影响重。
焦点3
城市排水防涝应对情况如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介绍,前一段时间,南方地区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雨,多地城市出现积水内涝。到7月7日,全国有52个城市因强降雨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达73次,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没有因城市内涝造成人员死亡的情况,城市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基本正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新京报记者陈琳摄
王志宏介绍,入汛前提前部署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排水管渠的疏通、设备的维护、应急演练等备汛工作,公布了全国个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责任人名单,强化了责任落实。结合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在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内做了深入培训,培训人数近人。
入汛后,住建部指导地方做好应对工作。各地的住建部门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实施信息共享和会商联动,第一时间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通知有关单位和居民提前做好防范。从7月4日起,还组织了城市排水防涝的大调研,由司局级领导带队,分成了5个组,对17个省份、近50个城市进行现场指导排水防涝等工作。
同时还会同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重点任务和要求,持续推进排水防涝体系建设。
焦点4
珠江流域汛情严峻,如何应对?
近期,珠江流域发生了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特大洪水。水利部门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介绍,5月下旬到6月中旬,珠江流域北江、西江中游降雨量均列年有完整资料以来的第一位。近期受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珠江、长江中游、淮河、海河、松辽等流域出现强降雨,其中珠江流域降雨区和前期高度重叠。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新京报记者陈琳摄
编号洪水多,分布集中。全国主要江河共发生9次编号洪水,为年以来同期最多。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发生7次编号洪水,为年以来最多。
洪水量级大。珠江流域发生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的特大洪水为年以来最大。
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频发。全国共有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年以来同期偏多八成。同时,水利工程损失重。
姚文广介绍,水利部加强滚动预测预报,水文部门共发布洪水预警次。分别向防汛责任人、社会公众发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万条、10.1亿条。先后启动10次应急响应,累计派出24个工作组、专家组。水利部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会商,并在珠江流域防汛关键时期到广东、广西一线指挥,调度运用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减灾作用。全国共调度运用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减淹城镇个次,避免人员转移万人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
6月23日,广东清远英德市,珠江流域遭遇近15年以来最强“龙舟水”,夹在北江与连江之间的广东英德遭遇特大洪水灾情。图/ICphoto
如防御北江洪水过程中,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系统调控特大洪水。联合调度飞来峡、乐昌峡等13座重点水库,精准削减石角站洪峰流量立方米/秒。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及时利用下游芦苞闸、西南闸分洪。通过以上措施,将石角站洪峰流量削减至18立方米/秒以下,低于北江大堤设计行洪流量,确保了北江大堤和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在防御西江洪水过程中,联合调度运用干支流水库群。调度天生桥一级、龙滩等骨干水库全力拦洪。调度支流郁江百色、柳江落久、桂江青狮潭等水库拦洪,减轻柳州、桂林等地防洪压力,并和干流洪峰错开。调度在建的大藤峡水库,提前预泄腾库,发挥精准削减洪峰的关键作用。上述措施削减梧州站洪峰流量0立方米每秒以上,降低梧州水位约1.8米,降低珠江三角洲西江干流水道水位约0.4米,保证了西江沿线防洪安全,避免西江、北江两股洪水遭遇。
焦点5
今年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防范?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起,直接经济损失8.4亿元,造成75人死亡或失踪。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6%和8.9%,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持平。但是,上半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新京报记者陈琳摄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人,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
上半年,特别是5月底以来,南方多省份遭遇多轮强降雨,地质灾害多发群发,特别是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6省份发生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而且多发生在夜间,规模小、分布散、成灾快,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6省份累计派出工作组5万批次、20多万人次,巡查排查隐患46万余处次,转移人员30余万人次,成功避险起,避免了可能伤亡人员人。
据介绍,自然资源部已组织了4次视频调度会,有针对性地部署强降雨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上半年启动了5次地质灾害防御响应,这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派出67组、人次专家工作组赴相关省份加强技术指导。
今年新建的2万多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在汛期前全面投入运行,增强了技防能力。同时,加密风险预警,滚动发布未来24小时、72小时和未来7天国家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他表示,即将迎来南北两线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严峻挑战,自然资源部将紧盯强降雨区,统筹做好南北两线地质灾害防范;提前滚动发布预警。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指导督促地方加强对隐患点外临沟、临崖、临坡等重点地段风险排查,在遭遇强降雨和高风险预警时坚决组织受威胁群众提前转移。
新京报记者陈琳
编辑陈静校对吴兴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