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南方,有条北江

《北江放排记》后记

年,本报派出记者登上北江竹排,放流半个月,直抵广州,全面“直播”了粤北人民的劳作情景

图、文/罗焕灵

当上记者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我的家乡始兴县。那年是年,正月十五元宵一过,报社安排我去采访了始兴县河南乡各类放排的真实情况。在清代中后期,整个北江全是竹排木排,最多一年超过条排,有从湖南过来的,也有从江西过来的,由于排太多,只好在现韶关市东河坝设了一个杉木同业公会和毛竹同业公会。

喝过年宵春酒后,我从老家拿了一床破棉被,提了一只老公鸡带了一方大肉,上到排上,向我同学他叔拜了师。带齐了我刚买的一套顶级摄影器材,在十八翦排中选了中间的一翦,专门搭了一座四方透风的竹寮,开始了我的奇特采访生涯。

在北江上游河南乡,多数考不上学参不了军的男丁第一选择是放排。全始兴县最时髦的东西物件也最先出现在河南乡,全县第一部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机、第一部冰箱都是在河南乡出现的。

我从国外新闻摄影的大量图片中悟到了点什么,拍出的图片狂放不拘一格,力度和冲击力十足,既体现了放排工的男性气质,也体现了北江沿岸的水墨山水风情。广州一家著名杂志总编见后大为称许,竟拿我拍摄的排工饱经风雨开裂的手作为杂志封面。

那一条北江千年来“最后的竹排”走走停停十几天,每隔两天,我上岸冲洗黑白和彩色照片,并用传真发回图文稿件,在《羊城晚报》连载了十几天,不仅轰动了整个韶关市,特别是文中提到的何屋村排工在大自然的冲击下雄性坚忍的形象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我对于千年放排业走到了穷途末路时感叹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也引起许多共鸣。

据说第二年韶关市“两会”期间,一位韶关市人大代表拿着我写的《放排工宁可喝酒不喝江水》的大篇文章,指着始兴县造纸厂废水直排北江的巨幅照片,大声责问始兴县领导……

结果还是遂了我的愿,始兴县造纸厂被勒令无限期停产,直至彻底解决污水排放为止!

但愿这条河回到儿时的清澈模样,更不用说河上曾经的鱼虾满江、欢乐满江了。

这姿势,曾在北江延续数千年,现在也许是最后一次了

我为什么拍北江?

年,一位清远摄影家全面考察北江流域。在互联网的时代,北江宛如一条乡愁之河

图、文/潘赣明

我是广东客家人,但出生于江西,年到清远佛冈县国营的照相馆上班。从江西到广东清远,正是北江正流的行程。在清远生活,经常看《清远日报》,我们看潘伟老师的作品,特别喜欢他拍摄的乡土风情。近年,受羊晚集团李洁军记者的嘱咐,我开始正式拍摄这条母亲河。

北江,是非常浪漫的一条江。这个浪漫首先就在于它是诗人的河流。韶关的张九龄,北江就是他老家。

还有韩愈,他小时就在韶关生活过。后来被谪,是经从湖南临武,也就是北江北源武水那里南下,走经过连州的古道,然后去的潮州。

乐昌市坪石镇武江韩泷祠前,风光如画

张九龄借北江东源,开了梅岭古道,很多诗人,从古道转浈江,走到岭南这边来。比如苏东坡、南宋的杨万里,对这一路写了很多诗,到英德、清远都有写的。还有汤显祖,也经过了清远与英德。

我拍北江,也有个人的因缘。我带我老爸去拍,去走一走散散心,没想到他说他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在英德这个大站镇,居住过几年。做过砍柴,做篾匠这些农活。在潭洞革命老区这山里面待了三个月,就织箩筐为生,家家户户都要。

有位居民叫陈唐街,55岁,他一见到我老爸就说,哎,你们曾在这里干过活吧?刚好在他家就找到这个猪箩。其实就是簸箕,我爸第一时间就认出来,“是我做的”。那时候他二十来岁,啥都没学过,但是他一学就会,他做的那个箩筐比较笨重,我爸对这件最大的箩就印象特别深,因为那个时候他做手艺不行呢!竹子做得特别厚,所以它能够保存到现在。

我当时就用块,把那个箩筐买回来做个纪念。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梁泽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