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过西关,就读不懂广州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初始印象,香港街道半空的广告牌、北京二环熙攘的四合院……而在广州,就应该是骑楼和西关大屋了。

在西关街头,面前叫卖着肠粉与萝卜糕,身后是牛杂摊与云吞面的香味追上来。这里有老广州人的牵盼,也有新广州人对这座城市的期待,说到底,西关是所有广州人的情感投射。

西关,是现在荔湾区的旧称,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在清末民初,西关是中国最早与洋人做生意的地方。

有进出口贸易码头,各种货栈和仓库,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还有就是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

当时的十三行的洋商们及一般商业行庄,以及富绅巨贾、科举人物、潘卢伍叶四大富家等,都集中在西关。

后来,豪门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了大批当时的“豪宅”,被称为“西关大屋”。

一道趟栊门,一扇满洲窗,一面青砖墙,都让人对这里产生情愫,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庭院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作为广州经典的记忆载体,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面貌,成为广州向现代化都市发展中难得保留的绚丽色彩。

而出身于富家的千金们,受到家庭的影响,穿着也是比较西化,摩登时髦,也就有着“西关小姐”之称。

想体验岭南的市井文化,上下九的骑楼和老字号是其精华所在。

上下九步行街的标志性建筑是连绵千米的骑楼街,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横贯宝华路、文昌路,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老西关美食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皇上皇这些老字号都扎根于此,以前的节假日,这里是挤得水泄不通,只能“车水马龙”来来形容。

同样承载着西关记忆的恩宁路,许多汇聚了骑楼建筑精髓的旧楼老宅,在时光流转中已老旧不堪,甚至已被列为危房。

作为实行旧城改造新模式的试点,恩宁路充斥着传统和现代碰撞、历史与现实交织。

在百年老街恩宁路,转角一隅便是永庆坊,麻石板、满洲窗、油纸伞、粤剧院,旁边则是风格清新的饮品店、现代化的无人超市……

永庆坊也成为了文青的打卡地点,扑面而来的既保留了循旧仿古的传统气息,巷子的青石板路,旧房门窗、立面,如同回到民国时代。

整个空间“外旧内新”,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轮廓不变,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保护和整饰,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而在房屋内部,则引入现代建筑元素,注重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时代在变迁,再也见不到过去的西关少爷和西关小姐,庆幸的是还能寻觅到当时繁华盛景的遗迹,以及那一丝复古情怀

历史总是需要往前,该修葺的就修葺,一味原地踏步就没发展了。

活化更新让西关的乡土文化和传统风俗得以保存,也让旧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应该是西关未来的最优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6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