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怎么每年夏天都要抗洪呢钱江晚报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www.bdfyy999.com/bdf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郭闻据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6月30日水利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说,今年以来,我国暴雨洪水集中频繁发生,过程多、水量大。6月以来,珠江流域西江及北江、黄河上游、太湖等江河湖泊主要控制站发生超警戒水位(流量)洪水,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重发,区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进入6月以来,全国共计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占全部超警河流的92%,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安徽等地。中央气象台连发30天暴雨预警,7月1日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重庆贵州浙江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6月30日,浙江省水利厅启动水旱灾害防御IV级应急响应。钱塘江今年第1号洪水在中上游正式形成。1雨季在持续。江南的梅雨季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西南各省的降雨带也一直盘旋在上空。大半个中国进入了汛期。有同学会疑惑,怎么每年夏天都要抗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我们四千年前的老祖宗大禹治水说起了。了解了中国四千年的治水史,就了解了抗洪救灾的事,也就了解了中国地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里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上一番“堵还是疏”的道理。自古以来,华夏民族择水而居,早期先民在防御水患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治水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这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所以自禹之后,几乎每个颇有成就的朝代,都与水利脱不开关系,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几乎是与治水紧密相连。现代考古发现,夏商周都有水利工程遗存。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今安徽安丰塘),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战国时秦修建了都江堰;秦王政修了郑国渠;汉武帝修了中国第一条地下水渠龙首渠;隋修了隋朝大运河;唐特别重视水利,设专官管理水利,现今留有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就在我们浙江宁波……在古代,这些水利工程一般分为两大类:防灾和灌溉。大禹治水,干的就是防灾减灾的活,他得通过工程把肆虐的洪水控制好,然后转害为利造福人类。而都江堰、郑国渠之类,则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把水引来引去,尽最大可能地利用水利资源。而在多功能的现代社会,水利工程的概念可就复杂了。除了上面说的两种功能外,还有处理城镇供水和污水排放的给排水工程,航运和环境水利工程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防灾减灾工程,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其它都将是泡影。2我们前面说了许多历朝历代的水利工程,细细数去,古代的水利工程,用于灌溉的工程比防灾减灾的工程数量多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古代灌溉比防灾更重要,或者说,当时的洪水灾害并不大。而是因为,防灾的工程难度太大了,古人做不了。实际上,水患一直是中国发展之痛,简直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大禹治水为什么有名?就是因为他的父亲鲧治水很多年治不好啊,于是换他出来,又治了十多年,才把当时的大水治服帖。辛苦和艰难程度就是,大禹结婚才四天就出门治水了,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他一回来,舜就要禅让给他,因为这个功绩太大了,太了不起了。大禹治的是哪条水呢?黄河。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泛滥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它就像一条鞭子一样,上上下下来回摆动,让两岸人民流离失所。在中学地理里,有张地形图,上面有很明显的黄泛区范围。什么是黄泛区?就是黄河泛滥改道的地区,黄河过后,这些地方会留下黄河带来的许多沉积物,是一方沃土,但同时也记下了百姓曾遭受的苦难。中国应急管理部公布的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洪涝位列其中。水火无情,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例如年,长江洪水,致死14万人。3但是为什么我们兴修水利几千年,现在还一直在修呢?我们再拿黄河举例。治理黄河,并不是堵和疏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要从根上杜绝黄河水患,就需要从源头治理水土流失问题。这需要在上游进行植树造林、固沙保护水源地。光是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对中下游的水位抬高问题,除了及时疏通入海口外,还得分段定期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看,这就是治理一条大河的难度及时间跨度。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一去十几年,还真是一点也不长。更何况,他也没有彻底地解决黄河水患问题。不过传说也是起源于历史的现实,大禹可能正是当时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人。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我们也认识到“人力有时穷”,以为自己驾驭了自然,但实际自然从来不在意人类怎么想。短时间强降雨,河流容量剧增造成的溃坝、忽然改道冲向村镇等意外状况总是会出现,所以,水利工程年年都要做,而且还需要配合着不同的环境进行。但实际上,贯穿中国历史的几千年治黄史,一直都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科学地防御洪灾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内第四次考察黄河流域,指出要尊重规律、保护自然,把河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入了重大国家战略。至此,一南一北,长江黄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格局中,其保护、发展、利用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路径逐渐明晰。4在治理河流、防灾减灾上,我国从来不缺治水智慧,这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勇气。我们省最大的新安江水库便是科学治水的见证。它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在它建成后,新安江解决了上下游水患问题,而且还形成了千岛湖这一闻名世界的秀美风景区。随着科技的发展,治水工程也越来越高级、先进,已达到远非古人能够想像的程度。我们用几十年时间,通过南水北调等工程来疏导水流、蓄积调配水量,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在古代,一条京杭大运河实际上经过了隋唐元等好几个朝代的不断连接和扩建才形成,而南水北调这样一项纵穿南北的大工程,分为西、中、东三条线路,有机地将现有的河流、水利工程连接起来,将水资源从南方输送到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北方。这一构想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治水智慧和宏伟气魄。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水资源南方丰富北方匮乏,分布极不平衡;而且丰富的水资源又多半蕴藏在祟山峻岭中,所以治水在中国是个难度极大又极需技术的活。直到科技发达的现在,有效、长效地治水才成为可能。在西南这块水资源极丰富之地,金沙江上已经开始进行梯级开发,中国最大的水力基地开始形成,它不但能西电东送助力东部地区发展的电力所需,而且还安稳了西南暴躁的河流。5回到当下我们面临的洪灾,目前大半个中国都直面暴雨大水围城。我们会看见,大型的水利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三峡大坝在排水,各城市的水库在泄洪,排水工程在全力开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和灾害。但是,在全部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没有得到完善之前,我们仍需承受一定的痛苦和损失。这项工程体系,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治水,还涉及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系统,涉及城市规划、环保因素。而在完全躲开洪灾之前,我们也已经可以做到减少损失降低灾害。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气象卫星也不断升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便让气象预报越来越准,越来越有提前量。加之气象预警系统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灾损失已成为可能。愿梅雨季赶快过去,愿暴雨带赶紧去需要它的地方;让每滴水都奔向幸福的河湖;让每条河、每个湖都造福人民;让人水和谐能一直流淌荡漾。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2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