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西南水文章背后有何文章

编者按: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鲁毅对佛山五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其中包括支持三水区高质量差异化发展。

随后召开的三水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三水要坚持水城共融,彰显城市特色,用好三江汇流的独特自然禀赋,进一步强化水城共融理念,把“水文章”做出特色。相隔数日,三水区委常委、西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学坚对西南启动“水文章”城市发展计划做了部署,着力打造“滨水智城”、做强“水经济”、彰显“水文化”。

思考中的城市比亢奋中的城市更有力量。西南布局“水文章”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这篇“水文章”有何特别之处,怎么去读懂它?

水文章”是西南对新一年工作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设定的蓝图。这一发展定位及其战略考量、执行底气从何而来?

当我们回望历史长河,会发现,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文明之源。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地变化,城市与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发展规律的探寻中,现实轮廓将愈发清晰。

江河孕育城市

水赋予西南天然生长优势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智者泰勒斯如是说。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古巴比伦繁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是古埃及文化的发祥地,印度河孕育了古印度。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皆发源于大河流域。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绝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是先有河、后有城; 大部分城市聚落和文明,都坐落于江河之畔。塞纳河畔的巴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哈德孙河畔的纽约、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很多著名的城市几乎都紧靠大江大河。现代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城市与水相伴而生的历史。

三江汇流处,坐看云起时。此语所云,是为佛山市三水区的“三江汇流”地理奇观。这三江的来头可不小:珠江水系的第一大河西江、第二大河北江及其支流绥江。其中,西江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北江年平均径流量.4亿立方米。凭借大自然的馈赠,三水成为了广东省内水资源最丰富的县级区。

坐拥三江汇流,西南涌、大棉涌穿城而过,三水西南从不掩饰它对自身丰富水资源的自豪。而在西南的城市发展史上,“水”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水民间收藏家麦国培收藏着几张民国初年的河口老照片。在其中一张老照片中,河道里,大大小小数十艘船只塞满了整个河面:有靠双桨划动的小艇,有竖起高高桅杆的帆船,每艘船吃水都很深,说明都是满载货物的。该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发帖者注明为“年三水江边码头”。

尽管照片反映的年代不能确定,但仍能从照片中看到当时三水河口水上运输之发达、货物往来之繁忙。历史上,得益于水系优势,人流、物流汇集河口,也成就了河口“小广州”的美名。

“西南丰富的水资源,在西南早期的商贸繁荣以及后来成为三水中心城区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水县政府搬迁至西南,其中有西南受战争破坏相对较小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西南先期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和发达的水路网络。

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商贸往来主要依赖水运。水网密布、通江达海的城市,往往能占地利之优,抢繁荣之先。流经西南的西江和北江,通过思贤滘沟通,向北可抵清远、韶关,向西可至粤西、广西,向南、向东可连广州、中山、珠海、江门等珠三角城市。

20世纪初,西南街道人民路和中山路一带是三水最光鲜的CBD,是当时三水商业最繁荣、人口最集中的地段。这里临近江边,沿江而下有驿西码头和武庙口码头,是三水对外通商、客运的集中地。其中,在中山路的尽头、靠近如今青岛啤酒厂的驿西码头,是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红星船往来北江的必经港口以及旅客、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彼时的西南,传统商贸、轻工食品制造、农业产品深加工和贸易往来等工商业十分兴盛,货如轮转、南来北往,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水,奠定了西南的资源优势和殷实家底。

水的角色演变

水城新关系的西南思考

万里之外的大英图书馆,收藏着一幅描绘西南昔日景象的画作——《西南谷船》。这幅画描绘的是19世纪初的西南。在画作中间,一艘载满谷物的船正驶出港口,岸边停靠着一排排同样的货船,码头边上,鳞次栉比排列着谷仓、房屋、商铺……由此可见,西南的仓廪曾经有多充实。盛产水稻的三水曾被誉为广东四大粮仓之一。西南的江边仓,则是三水仓体量最大的砖圆粮仓。

水不仅孕育了西南肥沃的农田、富饶的土地,也造就了西南兴盛一时的港口码头经济、风靡全国的“东方魔水”健力宝以及今天不断壮大的水都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三水开始正式建立港口,西南港就是三水港口码头业的“主力军”,为三水经济第一轮“起飞”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后,健力宝一炮而红,带动三水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因看中西南的优良水质和生态环境,世界知名啤酒品牌百威啤酒落户西南。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国内外顶尖饮料企业陆续进驻,水都基地逐渐崛起。如今,饮料产业已经成为西南乃至三水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可以说,水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随着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水的角色也处于变化当中。

在农业社会,城市雏形初现,城市与水相互依存:日常饮用、农田灌溉、水路交通、货运往来。同时,人对水怀有敬畏之心。中国成语“洪水猛兽”,将洪水与猛兽并列; 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水或洪水的神话。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类通过虚幻的想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当生产力不断进步,城市和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水的潜力被空前挖掘和利用。纺织、造纸等早期工业,大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保证生产运转;大批生产工厂、造船厂、发电厂、仓库等沿江而建、沿河而立。随着经济腾飞,城市逐渐崛起、建设速度迅猛。曾经密布的水网、穿城而过的河道让位于钢筋水泥大厦、高速立交桥。

然而,繁荣与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城市病:河道恶臭、温室效应、“水浸街”……如果继续无度地索取、实施侵入式建设,终将两败俱伤。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水与城市的关系。当物质文明不断充裕、科技突飞猛进,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逐渐摆脱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向知识型、服务型经济增长,让城市与水的和谐共生之道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生态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渐成主流。

水在人类和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主动或被动扮演的不同角色,透露着人对水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观念转变。西南拥有如此丰厚优质的水资源,如何强调其优越性都不为过。这是一手难得的好牌。同理,以史为鉴,研究水的历史,正确认识水城关系,更是西南打好这手好牌的必修课。从“仓廪足”到码头经济、“东方魔水”,再到如今倾力打造的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相对成熟的城市形态,下一步,西南往哪儿走?

年下半年,三水区委常委李学坚到任西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在西南街道年工作总结大会上,李学坚提出,西南要立足珠江三角洲之源,以水为魂,以水聚财,以水发力,念好“水字经”、写好“水文章”、做强“水经济”、彰显“水文化”,建好“滨水智城”、打好生态牌。他希望,通过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建设水景观,把西南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滨江特色的现代生态城市。

这一立足于“水”的发展思路,包含着对城市与水之间关系的思考,对西南水资源新生态、产业新生态、城市新生态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绿色发展观。

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正呈现出向绿色、生态靠拢的趋势。

借水发力

从“都挺好”到寻求动力转换

西南是一个基础坚实、底蕴雄厚的城市。

作为三水的中心城区,西南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资源、交通路网等在全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其他周边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人口分布来看,目前全区人口已接近百万,其中近半人口主要集聚在西南,今后还将容纳更多人口,这将形成庞大的人口红利和消费红利;从商业发展来看,西南的商贸经济非常活跃,商业主体每年以超20%的增速不断增长;从“城产人文”来看,西南拥有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北江新区、昆都山片区等增长极。此外,西南还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样的西南,看着一切“都挺好”。但似乎,也还缺点什么?

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在西南督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调研工作等不同场合都曾表示,西南是特大镇,三水的“长子”,要从自身定位上承担起作为“大哥”的担当。他提出,西南有再出发的基础和条件,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再出发、怎样出发的问题。

西南的主政者们也意识到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这几年,西南的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李学坚坦言,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先进地区水平,西南在城市竞争格局中的处境并不乐观。

西南作为中心城区,一方面城市功能配套完备,但另一方面却陷入了“大而全”、没有城市辨识度的窘境。西南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文化,却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水都基地探索出一条高集聚度的专业产业园发展之路,目前也面临着扩容提质的考验,优势产业的经济动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水环境优美,但未能与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方向结合出亮点……

当一壶水烧到了八九十摄氏度,只要再加一把柴就能煮沸。“都挺好”的西南所缺的“点”,在于水动力的转换;西南的这把“柴”,就是水。

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分析、研判后,李学坚决定从三大方面推动水动力实现转换:以水为魂,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滨水智城”;以水聚财,借水行舟做大做强“水经济”;以水发力,彰显独具西南特色“水文化”。通过城市建设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文化品牌打造,支撑西南成为既有综合实力、也有亮点特色的新兴之城。

这一发展定位,是现实发展提质、寻求动力转换的迫切需求,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下的城市发展,已进入整体提质升级的新阶段,追求均衡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包含着经济品质、空间结构、生活品质和人文社会等深层内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在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国际大都市编制的《面向年城市发展愿景规划》 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城市面向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建设具有生活性、宜居性的城市。利用水打造生活性、宜居性城市,筑巢引凤,其带来的人才红利也将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知势可为人先,用势方有所成。西南“水文章”,正蓄势待发。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李锋、陈伟鹏

文/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

图/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通讯员李志海

编辑/佛山日报官文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