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很残酷,战后两支部队为何皆大欢喜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文章类型
历史文化
字数
,阅读约4分钟
抗战胜利前,广东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八路军与国民党军两次交战,场面十分“激烈”。都说战争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但两场战斗结束后,双方都对结果感到高兴和满意。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乍一看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还真有来龙去脉。事实上,事情就是这样的-
年春,八路军“二王”(王震,王首道)部队奉命南下,打算在粤赣湘边区建立武陵(岳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孟哲岭,大皮岭)根据地(部队于8月下旬到达南雄百顺,因日寇已投降而北返)。
这支部队的重大行动,是根据年党中央作出的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以彻底打败日寇的战略部署进行的。
根据上级指示,为迎接“二王”部队,东江纵队除在粤北设立司令部,由林强云,王作尧,杨康华率部北上粤赣,还派北江支队,西北支队北上,于4月中旬到达英德县东西地区。
东江纵队的这一战略行动,无疑是对粤北人民的极大鼓舞,也引起了广东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和担忧。
当时,朱孝忠在驻守英德的国民党第七战区第二纵队(以下简称“挺二”)从事地下党工作。他的公开职务是总部情报参谋,掌管第七战区司令部发布的电报密码(此密码为绝密,不定期更改)。
这些电报一般由第七战区发给第二纵队(以下简称“挺二”),交给朱孝忠翻译。也有极少数在报头中明确注明指挥员的个人翻译,由电台直接发给指挥员,但他还是由朱孝忠翻译的。
人们可能会问,这位司令员是谁,为什么如此信任共产党人?
司令莫雄早年追随孙中山。上世纪30年代与中央特科有着良好的统战关系。他不满蒋介石的“剿共”政策,排斥异己。第二次内战期间,他担任江西省特派员兼保安司令,将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绝密计划交给地下党。抗战初期,他担任南雄县县长,释放了关押在县监狱的数百名红军战士。年接任“挺二”司令员时,他向中共省委统战部长顾大村提议,由中共派人帮助他开展工作。
年3月,在北江支队和东江纵队西北支队挺进北江前夕,黄松坚派邓崇兴以东纵队代表的名义与莫雄见面,汇报东纵队即将进入北江的情况,希望“挺儿”将来配合杭州和日本的八路军部队。
莫雄对东纵队来北江抗日表示欢迎,也提出要在经济上支援八路军。邓崇兴说,部队不缺经费,是指挥员的用心良苦。接着莫雄说要送几箱手榴弹和步枪子弹,并从“挺儿”指挥部发通行证,让弹药安全运到部队。
4月,北江支队到达英德东部。黄松坚派人以北江支队支队长吴强代表的身份接见莫雄。莫雄再次为部队挑选了一些武器弹药。
5月,第七战区司令部向莫雄发出绝密电报,命令“挺儿”扫荡西北支队。朱孝忠接到电报后,立即通知黄松坚和中共地下党员黄同华,黄同华被任命为“挺二”副司令员。
按照以往惯例,“挺儿”的重大问题,莫雄都会请教黄桐华(莫雄当时并不确切知道黄是中共党员,只认为他是接近中共的第三党人)。
会谈中,莫雄对战区的命令表现出矛盾的态度:如果执行,他知道八路军的战斗力比他的部队强得多,会使他失去兵力,也会伤害他与朱孝忠党的统战关系。如果不执行怎么办?那是对军令的严重违抗。
谈话结束时,莫雄把热芋头扔给了黄同华,让他起草一份“围剿”计划,并负责实施。
朱晓忠,黄同华立即向黄松建汇报。黄松坚指示,这次作战既要保护八路军西北支队,又要防止“挺儿”失去力量。还应能应付战区司令部。
黄同华制定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经莫雄同意,黄松坚派人到西北支队向支队长蔡国梁,政委邓楚白汇报,并商定了两支部队联系的地点和时间。
按照约定时间,黄同华率余人虚张声势,将西北支队“镇压”在英德洞一带。双方都向空中鸣枪,这种情况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几个小时。西北支队放弃几个阵地,按计划转移到庆元县文东地区,开展新的工作。
此役,双方配合默契。没有人员伤亡和士兵,只是消耗了弹药。由于西北支队弹药不足,黄同华按原计划将战场上的几箱子弹留给了西北支队。
事变后,莫雄给战区发电报,“横扫”西北支队的胜利。战区也回电表示表彰。国民党报纸也吹嘘“剿匪”的胜利。莫雄也对这一皆大欢喜的战斗结果非常满意。
这起极具戏剧性的战案,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du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马克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