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水利工程奇迹有它才有桑基鱼塘南方
南方日报讯(记者/卢浩能)北京时间年12月8日晚,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线上会议公布了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佛山桑园围正式入选,成为广东省内第一个入选该项名录的工程。
此前,我国已有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19处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而佛山桑园围入选,让这项基围水利工程与都江堰等著名水利工程齐名。
成功入选背后的三重价值
桑园围位于佛山市境内,地跨现南海区西樵镇、九江镇,顺德区龙江镇以及勒流街道的一部分。西、北江环绕围外,围内水网交错。目前,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面积达.4平方公里。
相关研究介绍,桑园围有“南、顺江防之最巨”“粤东粮命最大之区”“近省第一沃壤”等美誉。实际上,纵观桑园围多年的历史,有着防洪灌溉、利农促商、社会善治三重价值。
工程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公元—年),至今已有余年历史。其灌排工程体系包括堤围、河涌灌排水系、窦闸控制工程三部分,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之一。其变“水患”为“水利”,让围内农、工、商三业迎来发展。
因“桑”而名,明清时期桑园围内形成了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基塘农业系统,并于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蚕桑业的繁荣还推动了围内工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近代广东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职重镇。“一船缫丝出,一船白银归”等当地民谚,反映了当时商业之发达。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南海人陈启沅在家乡西樵简村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并深深影响了这片土地的产业发展。如今,西樵镇有“中国纺织之乡”的称号,其渊源就可追溯至明清。
与国内其他官修水利灌溉工程不同,桑园围的修筑多由民间自发进行,清代更出现了成体系的民间治水机构“桑园围总局”。围内各乡的士绅聚首于此商议治水,并编修了《桑园围总志》《重辑桑园围志》《续桑园围志》凡三种四十七卷,成为后人研究桑园围以及珠三角水利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
同时,除了主持修围外,围内乡绅还积极兴办文教,西樵、九江、龙江等地的疏远社学,就有不少由他们兴建主办。
负责申报工作的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秘书长李云鹏介绍,桑园围在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维系人居环境和良好生态,以及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见证了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珠三角地区开发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文化。
正编制规划促科学保护与利用
“桑园围入选对佛山市和广东省水文化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李云鹏表示,桑园围在灌排工程形式的独特性、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同时遗产历史遗存保护得较为完好,是其成功入选的重要原因。同时,桑园围的入选还拓展了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形式上的多样性。
目前,桑园围的遗存包括工程遗产和非工程遗产。工程遗产包括古堤围、河涌水系、古窦闸36座等;非工程遗产包括水利管理及祭祀建筑,如河神庙遗址、文澜书院、陈博民公庙镇水铁牛等60处,桑园围全图辈等相关碑刻20余处,古桥32座,《桑园围总志》等水利文献,以及见证桑园围历史与文化的古桥、古树、古井等相关水利遗产,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历史水利工程遗存最多的项目。
年7月,佛山启动桑园围申遗工作。今年1月,桑园围成功入围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推荐名单,经历一年多筹备后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系统开展桑园围水利文化研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遗产和文化的起点。”李云鹏建议,将桑园围作为区域重要的“文化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重点发挥遗产品牌价值和水利文化面向社会的科普教育服务功能,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历史科技与文化价值,使桑园围成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水利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水文化科普展示教育平台,成为佛山、广东最闪亮的水文化品牌。
佛山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表示,佛山正在编制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在系统、科学、有效保护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进一步挖掘桑园围水利历史文化,全面推动桑园围建设成为历史厚重、文化突出、安全高效、和谐美丽的生态围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