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城因水而兴,因城市水系发展而发展
广州古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荣”,是一座河道如巷,水网密布的水城,珠三角水道纵横,在河口出海交汇之处历来是交通枢纽,是港口的发源地。广州利用珠三角和近海的优势,港口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
广州自任嚣建城到发展成为大城市至今已有多年,作为区域中心已有多年,是中华民族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最初的任嚣城到西汉南越国的番禺城、唐代的广州、南汉的兴王府、以至明清时期,每一阶段城市发展都十分重视城市水系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使广州成为具有独特城市风貌的岭南文化名城。广州古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养育了广州,孕育了广州城,见证广州变迁,演绎着古代岭南文明。
水是广州古代城市兴起之源
广州古城因水而兴,有了水才有广州这座城市,有了悠久的治水历史;成就了广州古代城市发展,造就了广州的世界商城。广州因水而美,六脉渠、荔湾渔唱、菊湖云影是广州古城的生动写照,古城居民户户临水而居,广州古城也因水而名,水养育了广州独特岭南历史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广州成为国际城市的决定因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广州在中外通商贸易中无论从时间之长或相互贸易地区之广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广州的经济发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量丝织品,茶叶等商品在广州出口,直接刺激着桑蚕、甘蔗、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原料生产,并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农业区域。出口贸易的兴盛也刺激了广州手工业生产的大力发展,广州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丝、丝织品、瓷器加工厂,对来自内陆各地的原材料进行就地加工,手工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
外商把象牙、犀角、香料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由广州销往各地,广州成为重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贸易的中心地位,使广州逐渐成为“百货之肆,五都之市”的商业中心,停泊在码头的商船鳞次栉比,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广州城市经济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广州的文化发展,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和科技传到广州,广州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从古至今,广州以包容性的姿态,大量吸收了印度、东南亚诸国、阿拉伯世界等国家的文化,与广州自身充实的文化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岭南文化。
水是广州古代城市发展之本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着水是广州古代城市发展之本。首先城市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水系保障作基础,其次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第三良好的水环境也是发展城市文明的基础。四是对自然水系的改造利用构筑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是城市免于洪灾的重要保障。
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广州城市建设。对外贸易的繁荣要求广州城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的城市建设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壮大,促使广州成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广州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地处中国对外的前沿,广州最先接触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新兴技术和观念,这促使广州人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追赶世界前进的脚步。
二是水系运输是古代广州的交通支柱。古代广州位于珠江支系东、西、北三江交汇的框纽、南濒大海,兼具河港和海港的双重功能,故而很早就形成了一个以珠江河运及南海海运为主导的四能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通过珠江内河航运,广州不仅可纵横于珠江流域广大地区、沟通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又可扬帆远航东至吕宋,西达东南亚、中东乃至欧洲。连接全国和海外的水上交通网络,为广州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深广的腹地,是广州作为一个贸易港口城市长盛不衰的根本要素。为发展海外贸易广州修筑大量港口码头,导航塔以及桥梁。这些都是昔日水城广州的重要见证,也构成了广州水文化的重要方面。
三是城市水系构成广州古城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广州城河网交织密布,桥梁纵贯其间,湖泊、沼泽遍布,构成了古代广州美丽的人文自然景观。在水系园林观光、游憩是广州人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
水系维系广州的生存和发展,是广州长期保持岭南中心地位的重要保证。
广州属江洪、海潮混合区,历史上水患极为常见。一方面,古代广州地处三江总汇,逢雨量高峰期,三江之水便直下广州城,往往给广州城带来了严重的洪水之灾;另一方面,广州城南濒大海,海潮可倒灌入城,所以广州历史上咸潮之灾亦是不绝于书。因此,防御洪潮、排泄潦涝自古就是广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广州城市特色以及水利思想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构成了广州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西汉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到唐代环城濠池和城内湖泊、河渠共同组成的排水、防洪系统,再到宋代广州城内环城濠池和六脉渠所组成的城市排水分水体系,以及明清防止洪潮倒灌入城东、西澳水闸,都体现了广州古城人民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过程。
广州在岭南地区的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维持与城市水系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城市水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生活、生产以及交通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城市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广州背靠白云、越秀诸山。地势较高,可防洪潮之灾;地扼三江之汇、南海之滨,又汇集白云山上之水,水用充足,交通便利,完全符合这一条件。因此,广州才能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千年不衰的贸易港口,从而迅速崛起为岭南地区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一方面,从地理区位来看,“广州处西江、北江、东江交汇中心。与三江腹地保持几乎相等距离,在五岭以南,大有‘天下之中’的形势”。这种岭南地区“天下之中”的格局随着海外贸易中海向腹地的开拓而得到强化。因此,广州才能环拱千里,四通八达,成为岭南地区各种信息资源网络的枢纽并率先发展起来,从而成为该地域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这种优越的水系条件奠定了广州在岭南地区两千年的中心地位。
城市水系是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基本条件
广州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全部历史都是与其作为贸易港口的繁荣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拜水所赐。广州地处三江之汇,南海之演,四通八达的水路使广州既可往来珠江流域,又可抵达长江流域、黄淮流域,还可假道海洋,迈出国门,远至南海诸国。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广州成为我国历史上千年不衰的贸易港口。
秦汉以来,“南海丝绸之路”兴起,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两汉时,广州已成为南海货物集散、“商贾多取富”的大都会。特别是吴交、广分治以后,广州取徐闻、合浦的贸易地位,迅速崛起为岭南政冶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唐时期,海外贸易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开辟了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沿岸到达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线即“广州通海夷道”,并在广州设置专门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使”和“市舶司”,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一时外商云集,海外贸易空前繁荣。15世纪以来,明、清实行“禁海”政策,广州一直是中国唯一合法开展海外贸易的口岸、第一大港和东南亚最大的商业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水系区位条件,广州才有了繁荣的海上贸易,由一个小渔村聚落迅速发展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更是在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贸易大港。
水是“广州精神”形成的主要来源
便利的水利条件,发达的水上贸易为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也改变着广州人的精神风貌,创造了“广州精神”“广州文化”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它是以土著南越文化为底本,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各种外来各种文化长期交汇,整合而成的区域文化或亚文化,本质在于不同文化交流和碰撞。这种交流与碰撞的历史促使广州在本土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其他文化之长,塑造了广州本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本质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灵活通变、创新力强。这种精神实质指引着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也包含在广州的建筑样式、城市风貌之中,表现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