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会重现吗专家称当前
来源:《财经》杂志
年存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但目前防洪的压力更多体现在中小河流上;水利设施受疫情影响非常显著,加大了洪涝灾害的不确定性
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王丽娜实习生徐辰烨
编辑
鲁伟
年6月2日到7月2日,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中央气象台连续31天发布暴雨预警,创下了年有预警记录以来的纪录。
7月4日,受近日降雨及上游来水影响,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此前的6月30日,水利部发布消息,全国18省份的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其中33条河流超保,10条河流超历史,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和黄河上游、太湖先后出现今年1号洪水。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全国共计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占全部超警河流的92%,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另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7月3日,洪涝灾害先后造成贵州、四川等26个省份的万人次受灾,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
公众普遍关心的是,各地暴雨肆虐,长江中游标志性水文站汉口站水位、重庆市江津区綦江五岔站水位一度超过年同期。那么,年会发生类似年那样的特大洪涝灾害吗?
“到目前为止,总体来说大江大河还是平稳的。”近日,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存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但防洪压力目前更多体现在中小河流上。
程晓陶认为,现在各大流域的防洪能力和年完全不一样了,“各大流域抵御类似上个世纪的特大洪水,应该说底气比原来要足一些。”
年出生的程晓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他是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备全球眼光的新一代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专家。
近日,就今年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形势、防洪压力以及如何减灾防灾等话题,《财经》记者专访了程晓陶。
存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
《财经》:据水利部统计,目前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成。这种情况是否正常?
程晓陶:主要是局部暴雨多。所谓超警就是江河、湖泊中洪水上涨漫滩过程中,超过需警惕戒备的水位,平原区受堤防保护,发生超警洪水不等于洪水已经泛滥。
但对于丘陵山地的河道来说,洪水涨速快、涨幅大,又未必建有堤防,这种河流发生超警可能意味着河滩地周边有些地方很快会淹水。
至6月底,今年降雨主要集中在南方,强降雨场次比常年偏多,但比较分散。一般每年五六月份,南方陆续进入汛期,七月份以后,长江上游、淮河、黄河、海河,甚至东北,陆续进入汛期。通常讲的主汛期“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北方地区进入主汛期,降雨范围开始北移。
到目前为止,总体来说大江大河还是平稳的。
《财经》:3月31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召开综合会商会,会上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强调,从水文气象预测情况看,今年汛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甚至也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您今年5月发表的论文提到,“据预测,年夏很有可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
程晓陶:每年年初时,都有当年天气形势的分析。今年一个预测是强降雨偏多,但是哪里的强降雨偏多,没有形成共识。有的预测这里可能发大水,有的预测那里可能发大水,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但是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就目前,主要还是一些支流、中小河流发大洪水。洪灾年年都有,只不过今年有迹象偏多一些。
《财经》:今年降雨量偏多,防洪形势怎样,防洪压力主要在哪?
程晓陶:就是具有不确定性。人力、物力有限,如果预报特别确定,你知道劲该往哪使,但是不确定时,就只好处处都防。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中国有9万多座水库,不知道暴雨会下在哪一座水库头上、哪个水库有可能出现险情。中国有几十万公里的堤防,今年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也难以预知。
就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看,各大流域和年比完全不一样了。新世纪以来投入运行了一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小浪底、临淮岗、尼尔基等。另外,大江大河干流上干堤的除险加固,都已经完成。
现在各大流域抵御上个世纪发生的特大洪水,应该说底气比原来要足一些。今年防洪的压力目前更多体现在中小河流上。
快速城镇化对洪涝风险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财经》:近年洪涝灾害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程晓陶:山洪灾害、城市内涝基本上年年都有,这几年情况类似。
但从一个时段来比较,还是会有变化。过去中国是农业国家,城市范围比较小,现在很多农村变成城市。比如,今年广州受淹的一些小区过去都是农田,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
农村也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农民主要被淹的是农田,房子也比较简陋,现在河边上被冲垮的不少是楼房,还有农村这些年新增的基础设施被淹。年寿光水灾,毁的不仅是一季蔬菜,而是毁了不少蔬菜大棚,一个大棚就可能损失几十万元。
现在的洪灾中,个人难以承受的风险增大了,一损失可能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农村土地流转后,有些从事集约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大户,一旦遭灾,损失更大。过去城市里发洪水,顺街行洪是常有的现象,街道上也没什么东西,现在一发洪水满街都是被淹被冲的车;过去是农田积水,现在是小区积水,影响也大不一样。
《财经》:洪涝灾害的特性发生时段变化,除了自然因素,背后还有哪些因素?
程晓陶:最主要的是快速城镇化。年大水时,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0%,现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到了60%。
近20年,城市扩张快速,三线、四线,甚至五线的城市,规划能力相对较弱,基础设施建设也弱,地方上先地上后地下的模式就更明显。因此欠账很多,很多地方政府是土地财政,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比城市人口增长还快得多。
快速城镇化对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新的城区大部分是过去的农田,排水能力更弱,新城区发展以后对老城区也同样有影响。洪和涝之间是很复杂的关系。比如北京,过去老城区就在二环路护城河以内,水排到护城河就算排出城。现在三环、四环都是城市,更大面积的水都集中排到河里,河里水位一升高,排水能力再强也没地方走,河里的水对排水系统有顶托。
影响不光在城市,还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过去汛期时,查险、排险、抢险,主要是农民在做。现在,青壮劳动力一走,农村的防洪体系、排涝体系的建设能力、维护能力大大减弱。
《财经》:这几年普通公众的感觉是南方年年有洪灾?
程晓陶:中国降雨不仅年内分布不均,有雨季旱季之分,许多地方一年降雨的绝大部分就集中于汛期的几个月;而且年际变幅很大。比如北京,最少时年降雨量两三百毫米,最多时年降雨量多毫米,能够差出三四倍以上。这就是中国降雨的特征,水旱灾害频发,但极端的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概率还是相对要小一点。
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10年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超过人。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间平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人。进入21世纪后,因持续加大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加之四级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数减到平均每年几百人。
现在公众感觉洪灾多,与传播方式的改进也有关。过去哪里发了洪水,只能从新闻报道中知道。现在,哪里发洪水,各种视频在手机上立马就传播开来。
《财经》:6月27日,湖北宜昌暴雨致内涝,引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082.html